【沈夫人國際親子台】從孩子視點出發,發掘一米下的世界

撰文:Hello Bonnie
出版:更新:
香港大部份的城市設計都是以成年人的視線為依歸,腰線以下的,都不被重視。要做一個家庭友善的城市,不妨從小孩的角度,看看如何做「小孩友善」的設計。
Hello Bonnie
iSTOCK

與女兒雪雪每星期都有親子遊的時間。作為雙職媽媽,大抵都明白周末可貴,一有空閒時間,總想帶她去遠一點、看多一點。久而久之,逢星期六日,雪雪總會閃着大眼睛對我說:「街街,街街!」

雖然每周我也帶她出外,但不是每一次雪雪也覺得如她所願。帶她到商場,不消一會她就拉我走;帶她到餐廳,一吃飽,她就嚷着要起程。原來在她眼中,逛商場不是「行街」、到餐廳不是出遊,似乎雪雪絲毫沒有「港女」特質。

我不時就「周末好去處」傷腦筋,有次想偷懶,只帶她到屋苑樓下逛逛,她竟然滿意地對着我笑。究竟那一次,我們看了些什麼?

孩子眼中的世界 是一米以下的小發現

記得當中兩個小片段。她看到有「車車」在路邊駛過,先是呆呆的看,然後望向我指着車,告訴我那是一架「的士」,接着我們便一起指着每架駛過的車,逐架說出它的名稱。當日不知為何,特別多藍色私家車駛過,害得雪雪至今還誤以為私家車叫「Blue car」。

第二幕,碰巧有鄰居到樓下遛狗,雪雪先是目不轉睛,再嘗試甩開我的手,轉頭追着小狗,還伸手摸牠,起初我還擔心她會觸怒小狗被咬。但結果顯示雪雪不單比我大膽,更比我受小動物歡迎。

事後我不禁在想,是什麼令雪雪特別喜愛這次沒有特色的親子遊?似乎,我一直只用大人的眼光去看世界,忽略了原來「車車」和「汪汪」這些一米以下的東西,才是雪雪的視線所在,才是她眼中看得懂、看得到的世界。

相片由作者提供

漸漸我發現,除了睇「車車」追「汪汪」,跟着同齡的小朋友、摸超市最低層的貨架、看「成功爭取」的Banner等,原來都是她的興趣。

可惜的是,香港大部份的城市設計都是以成年人的視線為依歸,腰線以下的,都不被重視。要做一個家庭友善的城市,不妨從小孩的角度,看看如何做「小孩友善」的設計。

外國的「小孩友善」城市設計

曾到過日本,便不難發現當地不少坑渠蓋上有特色設計,下圖是倉敷市的消防喉蓋及群馬縣草津溫泉附近的渠蓋,圖像鮮明,文字清晰,小朋友一看便知,走往這路途上會經過消防喉管,還可以趁機讓小孩知道蓋上的紅色車是「消防車」,以及去浸溫泉之前,能在路上看到「雪」姐姐。

左:倉敷市(istock)、右:草津市(Gettyimages)

認路,是小孩子其中一個原始技能,他們會靠心中的「地標」去幫助小腦袋盛載曾到過的地方,他們會記得曾買過「包包」的超市、看過「魚魚」的酒樓,還有那個有大哥哥一齊玩的阿姨屋企等等。單單一個有圖案的渠蓋,便能幫助他們記憶。

(BMD for anti-shark finning, Wellington, 2013. Photo: Norman Heke)

不少父母都怕塗鴉,尤其是小朋友亂畫一通的塗鴉。先別討論小朋友的世界有沒有亂畫這課題,試想想若香港能有像上圖這幅紐西蘭鯊魚牆一樣的塗鴉,既吸引小朋友的目光,亦能推動反對捕吃魚翅的可持續發展概念,何樂而不為?牆壁,隨着小孩的成長,視點會改變,小孩子既可不斷比劃自己今年的身高已達哪條鯊魚,父母更可藉此與他們討論環保議題,簡簡單單的牆上圖畫,已可令孩子的成長變得不一樣。

【相關文章:椰菜媽話,小朋友畫畫,家長畀反應都要有技巧?】

若不能改變渠蓋,不如嘗試改變磚頭,當然不是像我們的政府一樣,在夾縫中加上膠水。試參考荷蘭阿姆斯特丹Wijdesteeg街上的磚頭改造工程,塗上繽紛色彩,小孩子必定能在當中發掘100種不同的遊戲。今日試每步都走在紅色磚頭上、明天踏藍色、後天踩綠色;星期日跳彩虹色。只是一點色彩,再平凡的路,也可以變成遊樂場。

渠蓋、牆身、磚頭,看似沒有任何設計可言的城市建設,其實都可以是教材。這些設計除了幫助小孩認路及遊玩,也是幼兒教育的重要部份,在課室內聽老師傳授知識,固然是一個學習方法;把教育由班房搬到日常生活,這就是成長的過程。

作為父母,與其像我當日一樣費煞思量,努力尋找讓孩子可多看一點、多學一點的機會之前,不如先彎身多一點,從孩子的高度、角度看事物,你會發現,一切,原來不一樣。

Youtube片段擷圖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