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零件公司股價暴漲908% 傳統行業求變、改革之心不可無
台灣公司國巨集團以製造智慧手機電路板和晶片所需的零件為主,國巨自去年以來,股價大漲908%,為MSCI全球指數(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指數,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Index)的股票中漲幅之冠,市值近100億美元。由近年國巨連番進行併購可見,其求變的決心,即使為傳統低毛利行業,也能於紜紜企業中突圍而出。反觀香港製造業,其實已有條件「再工業化」,惟企業欠缺決心落實大刀闊斧的業務改革,而政府亦須落實產業政策作支援。
國巨「改革式」併購 回應產業需求
國巨是被動元件(即電阻器、電容器、電感器、變壓器等)的龍頭廠,在2000年以180億台幣併購飛利浦被動元件部門,但十多年來寂寂無名;直至2016年,國巨開始了一串連的併購行動,例如入股電容廠凱美,持股增加至超過四成。
被動元件產業屬於低毛利產業,技術門檻不高,一件零件賺到的錢不多;而且具勞力密集和資本密集的特性,容易陷入產能陷阱,即投放愈多的勞力和機器設備,管理成本同時上升。
為了突破自身產業的「限制」,國巨以收購同行的業務,大幅增加收入之餘,更擴充了生產規模,增加市場佔有率,甚至令其電阻、電容的市場佔有率穩居全球第一和第三。提高市場佔有率更可擁有產品定價的主導權,順勢改善產品毛利率。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在股東會上,形容連番併購行動是為了朝「世界盃目標」(國際市場)前進。
產業結構會隨時間、市場、政策不斷變化,跟得上就是贏家。全球的智能手機市場愈來愈龐大,對於電子零件的需求自然增加,一眾的被動元件廠不愁前景。加上近年中國政府着力制污,限制電子工業污染物排放和產能,大型廠商自然有能力花錢應付排污管制,但小廠商連繳付廠租都有困難(如四層的廠房,就有六家廠商合租進駐),難以生存。內地的電子零件產能下降,但需求沒有減,變相令整個市場的需求急增,為國巨提供了一個龐大的市場發展機遇。市場變化和政策落實兩大因素皆有助推動被動元件產業發展。
國巨能把握機遇(內地市場需求增加),「剛好」回應到市場龐大的需求,能大規模生產零件,關鍵在於其當年求變心切,陳泰銘不滿公司收入漲幅小,故衍生連串的併購動作。國巨2016年起的一系列併購行動起了「未雨綢繆」的作用,若當年國巨沒有大舉併購、業務重整,恐怕今天亦未能回應市場需求和產業結構轉變。
香港「再工業化」的出路
除了台灣的電子工業跑出,近年各國製造業的「改革」盛行,由國家級發展政策牽頭推動,如德國的「工業4.0」、日本的「日本產業重振計劃」等,重新塑造整個製造業的產業結構。
香港製造業須跟上世界「潮流」,把握機遇,否則不進則退。現時香港雖以發展金融產業為主,但市場上仍有好些傳統製造行業(如成衣、電子業),加上近年有一部分在內地設廠的港資公司,因內地生產成本上升,而「回流」到香港發展。再者,香港製造業有能力滿足市場的需求,不然不能生存至今。這些都為改革奠下基礎,惟欠企業求變的決心。
反觀香港,工業在1980年代輝煌一時,其後工廠北移,工業開始式微。近年來,內地工業營運成本上升,不少港資企業有意回流,推動再「再工業化」本應勢在必行。但振興工業,始終需要政府支持,落實產業政策扶植公司,否則如何改革、併購也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