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初選反映政府須做實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一連兩日的民主派初選周日(12日)晚結束,投票人數多達61萬,遠超主辦者原先預期的17萬。在反修例運動餘波未了和《港區國安法》最近實施的背景下,各方都以對自己的有利的角度去解釋上述數字——民主派認為這是選民「不怕威嚇」的表現,建制派則對初選不屑一顧。

今次初選的號召力確實超乎想像,第一天便有超過20萬人投票,兩天合共多達61萬,反映主辦方原先預計的17萬非常保守。對於選民反應熱烈,民主派的說法是政府「助攻」,尤其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質疑初選可能違反《港區國安法》,以及警方在初選前夕搜查港大民研辦公室,變相推高市民的投票意欲。

但另一方面,相比去年區議會選舉民主派共取得160萬票,今次初選約有100萬票不知所終。故有意見認為這反映許多民主派支持者對選舉失去熱情,極端的說法是「抵制」他們口中早已變得毫無意義的「議會路線」。平情而論,類似說法比較武斷——參考美國的例子,初選氣氛一般沒有正式選舉那麼熾熱,因此很難斷定那100萬人沒有投票的原因。

不問政綱 只問立場

較不理想的情況是,部份人選擇不在初選投票,因為根本不理會誰人出線,總之在9月正式選舉上投「黃」的候選人就可以了。今次初選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不少參選人基本上只打立場,不重視政綱,包括有本土派參選人聲言「香港想有未來有出路,本土派就是唯一選擇」。問題是,這種有如情緒宣泄、天馬行空的「理念」究竟有何多大操作性?當香港已經千瘡百孔,從政者卻拿不出真實可行的綱領,那不見得可以引領香港前進。

更令人擔心的是,不只民粹政客如此,連政府官員也處於被動,只在法律和治安上健全防禦措施,卻沒有主動為香港根治問題。當61萬人在炎熱天氣下參與民主派初選,便說明在香港經歷一年政治不穩後,市民對政府的怨氣仍然很大,這必須由當局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去回應。市民的怨氣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上的,也有經濟民生上的──政治怨氣很大程度源於政制滯後,這必須在適當時候,由政府按照「一國兩制」原則重啟政改;但在此之前,政府絕不應忽視經濟民生困局,應該切實解決庶民無法上樓、生活成本高、工時長、薪資低、欠缺退休保障、年輕人無法選擇自己事業等問題,通過把經濟民生的失序撥亂反正,掃除民粹躁動,為推動政改創造前提。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