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疫後復常要看風險與條件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隨着香港疫情逐漸受到控制,社會復常亦已成為特區政府的重點處理事項。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周一(11日)連同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和衞生署署長林文健講解有關學校復常的「復課路線圖」。她表示不贊同沒有接種疫苗的學生不能回校上課,但屆時全校師生每日回校前均須做快速檢測,亦形容政府目前的決定「不會完全是零風險」。

面對社會對復常的期望,防疫措施難以「零風險」,政府的做法可以理解。但話雖如此,在航空交通方面「先嚴後寬」的風險管理,步伐卻正正與社會所期許的速度存在落差,與中小學分階段復課的做法大相逕庭。

國泰預計今年會再招聘數百名機師。(資料圖片)

航班風險管理的空間

香港目前不少對外的航班往來卻已因熔斷機制再度停航,近日更出現日均僅廿班客機抵港的情況。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日前批評防疫過嚴,令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岌岌可危,縱然說法可能誇張,但業界的關注也值得正視。

政府擔心輸入個案會對香港醫療造成壓力,但本港仍要求抵港人士需在指定檢疫酒店隔離,對社區的影響始終有限。政府可考慮能否在維持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檢討現時航班的「熔斷機制」安排,甚至進一步考慮像日本等地區國家每日以有限數目逐步放寬商務旅客或學生的入境限制,從而恢復國際旅客對香港作國際航空樞紐的信心。

「零風險」與「有風險」之間

目前疫情陰霾依然未完全過去,政府要做好風險管理是容易理解。但在管控風險的問題上,除了做和不做之外,其實仍有大量「中間落墨」的空間。政府要對症下藥就不能只擔心風險,而對社會復常的訴求無動於衷,關鍵應該是製造好各項復常條件。

舉個例子說,社會明白中小學恢復面授課對學生的成長學習極為重要,所以即使政府不強制要求學生進入學校前需已接種疫苗,也是可暫時接受。但平衡風險的意思也不是指任由風險存在,躺平地面對可能會發生的危機,尤其是校內爆發的風險。政府在恢復面授課的同時,可以對學校增加一些打針誘因,坊間便有指打了針的人可以兩日才快測一次,建議值得考慮。

不論街道或商場內,人流非常冷清。(鄭子峰攝)

製造有利條件是復常重點

經歷第五波疫情,香港逐步恢復正常生活,但政府卻將問題往往放在放寬措施會導致香港面臨較大還是較少風險的框架思考。其實政府應該思考怎樣主動面對這些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同時有條有序地解除一些防疫限制,製造更好的條件空間去恢復香港社會經濟的生氣。

所有公共政策都無可能避免風險發生,但當政策制定者清楚政策的目標,繼而對政策執行過程可能發生的風險有充分設想,並已制定出一系列應變措施,其實這已是目前社會復常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