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爾巴喬夫留下的前車之鑑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戈爾巴喬夫是蘇共最後一任總書記,也是蘇聯首任和末任總統。這兩種不同的稱呼本身就標誌着在他掌政期間,蘇聯這個積病的政治及軍事巨人步入了歷史墳墓。如今戈爾巴喬夫一同作古,終年91歲,外界得他的評價亦不無爭議。該褒或貶,很視乎從什麼立場出發。

戈爾巴喬夫最為世人肯定的功績,是他促成了美蘇冷戰和平終結,使兩個核大國避免走至最壞一步,而他亦因此在1990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從西方的角度看,冷戰結束後西方得以在政治和經濟上壟斷世界,造就了往後三十年的「美利堅治世」(Pax Americana),戈爾巴喬夫在西方受到廣泛讚譽。但對於社會主義支持者,他卻如叛徒一般,批評他毫無政治能力,任由蘇聯瓦解,他失敗的民主化改革亦沒有解決蘇聯的問題。

在俄羅斯人心中,戈爾巴喬夫則更為複雜。一方面,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國際政治上的重要性大不如前,普京更形容是一場「悲劇」。但另一方面,俄羅斯不用再如蘇聯時期般負起其他民族的擔子,得到某種意義上的解放。戈爾巴喬夫的政治無力令俄羅斯聯邦得以獨立,葉利欽、普京等俄羅斯民族主義者對他的批評或贊同並不極端。

戈爾巴喬夫執掌蘇聯後,積極推動與西方改善關係。圖為他1986年10月11日,於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與時任美國總統列根會談。(AP)
+7

不能將蘇聯解體的主要責任歸給他

不管從什麼立場評論也好,將蘇聯瓦解的大部分責任都推給戈爾巴喬夫並不公平。他於1985年接任蘇共總書記至1991年蘇聯解體不過六年的光陰,不足以顛覆這個有強大政治體制的組織。事實上,蘇聯在他繼任之前已累積了多年的經濟社會問題。自史太林時代起幾十年間,蘇共推動工業政策嚴重向重工業傾斜,「重重輕輕」雖令軍工業、航天科技等能與美國比肩,但也令關乎民生的輕工業沒有相應發展。後來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出訪美國時被超市貨架震撼,便充份反映了蘇聯人民的經濟生活落後。

在戈爾巴喬夫接掌權力十多年前,蘇聯的經濟發展已停滯不前,有「布里茲尼夫停滯期」之稱。一些分析認為1970年代後的經濟停滯期主要因為蘇聯將太多資源投入軍事支出,阻礙民生經濟發展,左派則認為是1953年後赫魯曉夫的改革過度去計劃經濟化、引入市場元素所致。不管成因是什麼,肯定都是在戈爾巴喬夫之前問題已經累積。

另一邊廂,俄羅斯民族主義與蘇聯政治建構的矛盾也早已存在。尤其是1968年布拉格之春後,東歐民族與俄羅斯民族的芥蒂更深,俄羅斯民族對要負擔起照顧其他民族的責任也有不滿,埋下了往後蘇聯瓦解的伏線。

戈爾巴喬夫稱葉利欽逼宮,下台將權力移交俄羅斯聯邦政府。(網上圖片)

用比喻來說,蘇聯在1985年戈爾巴喬夫接手時已經是病入膏肓的重症患者,而他就是個無法治好病人的醫生。他的政治和經濟改革失敗,以至最後順水推舟讓蘇聯解體都只是病情末期,並非患病成因。也許可以說他是「庸醫」,但往後葉利欽聽從西方建議實行經濟「休克療法」將國有資產大規劃倒賣,令俄羅斯經濟陷入比蘇聯時代還差的情況,也說明了問題並非這麼容易解決。

蘇聯瓦解是管治者的前車之鑑

蘇聯的瓦解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累積已久的問題。社會主義在蘇聯的合理性根源是它能為普遍人民帶來更好生活,惟政權長年無法滿足人民希望、改善生活,是為其解體的根本原因。

當然蘇共的失敗部分也因為西方長期的經濟制裁,例如1980年美國對蘇聯禁運穀物令其陷入糧食不足問題。但人民未必能掌握背後艱深的道理,他們對現實的不滿是實在而直接的。人民對政權的不滿不一定會馬上爆發,但卻不會自然消失,而是慢慢累積並等待爆發的機會。為何蘇聯倒台時並沒有人出來阻止,正是因為很多人的不滿已非一時之念。

葉利欽於任內推行「休克療法」,結果導致經濟嚴重通膨,寡頭橫行。圖為2000年剛接任總統的普京與葉利欽(左)合影。(Reuters)

戈爾巴喬夫任內的蘇聯解體,對全世界的為政者也是一個嚴肅教訓。不管怎樣的政治體制、哪個政府、什麼的意識形態,管治者都要向社會交出一份能滿意的成績單,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長期未能滿足人民對改善生活的期望,將會令他們漸漸對現有制度產生不滿,即使是所謂的民主政府也不例外。近年歐美社會對傳統政客的不信任、投票率的偏低,以至一些前蘇聯人民至今仍然支持社會主義,便說明了治理成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