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基層醫療改革及精準扶貧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新藥物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即使藥物終於納入了公院名冊,最初只屬自費藥物性質,往往須再等上若干年後才能正式納入安全網獲資助。以肺癌為例,病友發病或確診時通常已屬於晚期,若難以即時獲得適切精準的標靶藥,病友只能用傳統化療或紓緩治療,家人只能無奈的眼睜睜地看著他們逝去,情況堪憐。

來稿作者:陳偉傑

特首李家超任內的第一份《施政報告》當中不但提及了如何落實基層醫療改革及敲定基層醫療的健康藍圖,也提及了重組扶貧委員會,落實「精準扶貧」。若這新機制能更有效分辨出病人的負擔能力及實際需要,為癌症病人及照顧者迎來新希望,眾多癌症病人能否續命也是人命攸關、政府亦不容忽視的問題!

筆者作為同路人同盟非牟利病人自助組織的秘書,曾經向扶貧委員會請教,能否透過關愛基金的先導計劃去嘗試解決癌症病人「有藥無錢食」的問題。得悉對於新藥物,可以由關愛基金進行先導計劃來支援癌症病人,使用新藥物一段時間而證實該藥物對病友有顯著的治療功效後,便可以建議給醫管局或衛生署,由他們納入專用藥物,成為恆常化的藥物,便能惠及更多的癌症病友。

可惜現實狀況是,由於種種原因,即使患同一種癌症,也不是每一位病友都那麼幸運可以獲得資助,即使同樣是肺癌病人,正在用同一種藥物,竟然一個可以獲得政府資助而令一個卻未能受惠於政府任何資助。

癌症藥物能否精準扶貧?

每年確診的肺癌新症中,大約有300個晩期病友並沒有帶基因突變(即無法使用鏢靶藥),以及PD-L1蛋白水平不屬於高表達(即無法單一使用免疫治療),不過免疫治療聯合化療於一線使用對此群組病友已獲證實可有效延長他們的存活期並保持他們的生活質素。遺憾地,在現行的醫療扶貧下,這300個病人並不能受惠於任何政府的第一線藥物資助,這300個病友若負擔不起高昂的費用,是不是就不值得嘗試新型的藥物以獲得續命的希望?

筆者在機構內接觸無數的癌症病友,大家最常交流的是有關經濟援助的資料,因為最切身、最實際。曾經有位同路人李伯伯聽到陳伯伯用同一隻藥而獲得扶貧委員會「關愛基金」的資助,李伯伯滿心歡喜回家報喜,翌日到醫院檢查,卻換來從天堂跌進地獄的噩耗:因為他的生物標記分數不夠高(蛋白表現少於50%),因此未能於第一線治療中獲得政府資助,明明上天賜予了一線生機,結果「卻這麼近那麼遠」,甚為婉惜。試問,怎麼在醫療的領域中,扶貧的資助準則竟然是以病人的生物標記來做指標,而不是以病人在藥物費的負擔能力及治療效果作考慮?

最近,扶貧委員會通過,在這300個病人當中再「𠝹一刀」,將蛋白表現少於50%的鱗狀肺癌病人納入關愛基金資助。可是,仍有一大部份蛋白表現少於50%的非鱗狀肺癌病人仍然只能在資助門外等候。在現行安排下,並未能體現政府在施政報告上提及的「精準扶貧」。有關部門不能單一地去統計有多少種藥物已被納入資助,而是應該針對每一群組的病人的「精準需要」,更有效地配對資源、使病人獲得更精準治療,達致「精準扶貧」的效果。

筆者認為,大家值得探討如果希望更好運用資源去援助癌症病人,是否可以有對癌症藥物支助的「精準方案」,例如:劃分專項癌症基金,或者部分資助藥物等。因為不幸患上晚期肺癌的病人及照顧者同屬社會資源,若病人可獲得適切的治療,不但拯救了性命,也釋放了不少照顧者,讓他們可重投人力資源市場。

總而言之,應該從多角度出發去解決「有藥無得食」的情況,都應該盡全力去嘗試,為癌症病人帶來新希望。

作者陳偉傑是同路人同盟秘書,該組織是由一群香港癌症病人及家屬組成之義工團。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