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發展新田科技城如開僻新市鎮 須加大建屋量打造活力社區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北部都會區是未來香港的核心計劃,區內重中之重的「新田科技城」土地規劃諮詢已開始,其佔地達627公頃土地,有21.5萬個就業機會,總面積比以前的「新界東北發展區」還要多,規模之大,回歸後罕見。筆者認為,科技城諮詢不止是科技業界需要關注,應該有更多市民參與其中,因區內除科技相關地段外,還有公園、住宅等不同項目,而住宅量暫只定為約5萬多伙,這是否足夠而又真正善用珍貴土地資源呢?又會否造成跨區上班問題加重交通負擔?這些都牽連民生問題,實在必須廣泛諮詢。

來稿作者:袁順圍

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已親自主持過「北都區督導委員會」會議,由財政司司長主持、專家及社會人士組成的「北都區諮詢委員會」亦已埋班開工,而諮詢委員會轄下會再分為4個小組,涵蓋土地及環境保育、產業發展等範疇,規格極高。北都區中心地帶的「新田科技城」,將有兩條具過境功能的鐵路覆蓋,包括擬議中的北環線支線,通往新皇崗口岸,另一條是現有的落馬洲支線。可以預見,未來科技城不止亦不應該是一個只有科技企業大樓的重鎮,最理想是打造到一個四通八達的宜居宜業優質社區,以用盡其地理及交通優勢。

現時政府拋出的新田科技城土地用途建議,約300公頃作創科發展,提供700萬平方米樓面面積,相當於17個香港科學園,其餘就包含住宅、濕地保育公園、公共設施及道路等等。這個比例是否恰當,有相榷餘地,因當中「住宅及混合用途」僅60公頃,只佔總面積不足一成,單位供應量只有5萬至5.4萬伙,7:3比例下,即3萬多伙為公營房屋,私樓約1.5萬伙。簡單計算,科技城有逾20萬個就業機會,至少12萬個是創科職位,即使加上當局預計興建的6,400伙人才公寓,僅1.5萬伙私樓肯定遠遠不夠創科人才居住,3萬多公營房屋單位也不應供這類人士入住,如此一來,又要數以萬計人跨區上班,豈不違背整個北都區職住平衝的大原則?

筆者認為,新田科技城應參考內地例如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新加坡緯壹科技城或三藩市灣區Mission Bay等規劃,採用混合式平衡發展,盡量興建多一些住宅,連同教育設施及商業項目,提供充足的生活配套,令大部分創科人才可以在城內安居樂業,建構15分鐘生活圈,免卻跨區甚至跨城市上班之苦。政府應考慮加大科技城整體建屋量,更彈性地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如將之轉為6:4或5:5比例,以滿足實際需求。這樣可增加創科人才前來「加盟」的吸引力之餘,同時也減少跨區交通負荷,一舉數得。

政府指新田科技城會與深圳重點創科發展集群形成強大的協同效應,驅動香港發展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這裡亦將成為一個優質、健康、綠色生活的新社區。代表科技城將來不會只是一個大型工業邨,放工時間後烏燈黑火、人跡罕至,而是一個充滿活力,日夜以至周末也人氣鼎盛、繁華興旺的區域,要達到這目標,商場及一些娛樂設施也必須包括在內,務求令城內一應俱全。筆者相信,發展科技城就如開僻一個新市鎮,希望政府以這個思維規劃,廣納更多市民意見,一切自會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作者袁順圍從事物業管理近十年,曾任職房屋事務主任。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