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咤》好學唔學,學TVB盞累死自己

撰文:游大東
出版:更新:
記得早幾年日本某知名雜誌破天荒送贈品,Wyman 有感而發,大意是,「一本雜誌要靠送贈品來增加銷量,即是話內容唔掂!」同一道理,如果《叱咤》要靠戲劇效果來維持吸引力,是否說明了這個頒獎禮已無甚可觀?
游大東
曾經,《叱咤》推動流行音樂的主旨清晰,那種台前幕後萬眾一心,尊重獎項、尊重歌手的感染力,隔住個芒都會 feel 到。可惜來到今屆,拖拉、沉悶、鬆散,不禁概嘆,曾經令人自豪的「叱咤價值」不再復見。(符祥定攝)

元旦日,叱咤夜。

難得今年 ViuTV 足本直播,索性邀請一班朋友來家作客,吃炸雞食雪糕飲白酒,一邊食一邊睇一邊講,再將這些想法在 Facebook 分享,比如有幕後玩家話:

「點解個 stage 嘅腳踏位置要用 LED 啫,都睇唔到,嘥錢,有忽唔着係咪畀人踩爛咗?!」

或者有人「佬訊」上身:

「嘩,搞乜今年啲主持同歌手着嘅衫咁核突?啊~!容祖兒着嗰條透視白裙原來真係 Alexander McQueen(2017 春夏系列)呀!」

當 offline (免費電視)遇上 online(網絡世界),咁樣睇電視先叫過癮,傳播威力亦最強。

《叱咤》快將 30 年 反過來學 TVB?

所以當晚《叱咤》必然「洗版」,翻開手機,有看頒獎禮的,不談鄭欣宜戴肥姐眼鏡,都會忍不住出文力撐「小明」(即方皓玟的洋名 Charmaine),就算沒有提到坤哥竟然冧莊「我最喜愛的男歌手」,也會慶祝陳柏宇出道 10 年終於可以走上頒獎台奪「叱咤樂壇男歌手」。倘若那麼不幸,新一年第一夜已經要成為那收視的 40%,「焗睇」《流氓皇帝》大結局「膽拖」《巾幗 3》,依舊躲不過網上世界瘋傳的 JW 與陳詠謙採排演唱《矛盾一生》以及林海峰瞓身扭橋的《蛋全部都係蛋》5 分鐘高質演出,反映出,來到 2017 年,香港已沒有像張國榮、梅艷芳等那些叱咤風雲的歌手站台,《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禮》在很多香港人眼中依舊是一件大事,所以才那麼緊張。

只因 1989 年第一屆開始(1988 年度),《叱咤》在香港沒有設立金曲獎的畸型生態下,成功建立一種貼近國際音樂頒獎禮水平的「公信力」與「品牌形象」:DJ 主導,依照播放率計算成績,獎項少、競爭大、攞獎難、有「公投」,同時鼓勵原創、向大眾推廣非主流及獨立音樂,無論知名度和叫座力都是四大電子傳媒的樂壇頒獎禮之中最高的。

可是經過今年看現場直播由頭睇到尾之後,我發現,這個頒獎禮經已嚴重變質。我一直認為,能力愈大,責任愈大,當《新城勁爆》都要「叱咤化」(大幅減獎、設現場投票)時,《叱咤》竟然反過來變得「TVB 化」,只求節目效果,完全缺乏視野,煽動觀眾情緒,犧牲設立獎項的原意和應有的價值,恰巧今年《叱咤》的口號是「忘我不忘本」,還有林海峰一句「依家唔興大台呀嘛~!」有夠諷刺。這個運作了快將 30 年(2018 年元旦將舉行第 30 屆)的模式,是否有需要放棄,重新拉攏其他媒體和網絡平台,建立真正屬於香港的金曲獎?

唔使講都知,好難!應該係,除非唔係。

好在有林海峰瞓身籌備的《蛋全部都係蛋》演出,不然今屆《叱咤》可謂全無 talking point。一字一句,盡顯功架,流麗、暢快,要熟識時政新聞的觀眾才會知笑位在哪,拍爛手掌。(符祥定攝)

頒獎台上熱情不再 失去《叱咤》精神

我就當《叱咤》是一個娛樂節目來看,由晚上 8 時半一直播至深夜凌晨 12 時半, 最精彩當然是林海峰的《蛋全部都係蛋》,還有艾粒和西瓜(林姍姍女兒李澄)合拍的短片《艾粒之樂壇血淚史之大家姐之 Dicky 仔之樂壇血淚史》,以及頒獎禮頒開始的《一首生於香港的歌》,詳盡解釋一首歌由旋律、意念、譜詞、錄音、後期製作,到派台廣播、出碟的完整過程,認真長了知識,其餘時間,3 個字,悶─到─喊─!

一來,不見「嘟姐」鄭裕玲(2016 年元旦仲大聲講話「出年見!」),自從她與「艾粒」拆夥之後,《口水多過浪花》便風光不再,「嘟姐」是否因為在 ViuTV 直播所以選擇「隱形」?還是跟余迪偉和麻利亞「不太熟」索性早啲瞓?

又,縱觀全晚,只有鄧小巧和小塵埃的演出令我感動,容祖兒、張敬軒和鄭欣宜亦交出應有水準,至於我個人很喜歡而亦有很多人「戥佢唔抵」的方皓玟唱《你是你本身的傳奇》則不及格,當聽見她唱「憑着你志氣會成大器」時竟然不夠氣上高音,勉強將聲線撐上去,聽得我心驚膽顫,陳奕迅唱《四季》甩轆就更不用說了,完全有違專業,講幾多次「so bad!」也於事無補。

當然,一場 live 要做得好,歌手唱得之外,還靠樂隊以及 sound engineer(音響工程)配合,收音和喇叭擺位都要拿捏得準,更要重複綵排,但講到尾,始終要看歌手發揮,唱歌不夠氣上不到高音或走音,跟 Mariah Carey 除夕夜在紐約時代廣場唱《We Belong Together》時因為「耳機問題」遭人發現原來咪嘴一樣,呃唔到人,亦冇人幫到你!(但其經理人指當時耳機出問題,Mariah聽不到音樂、主辦單位播錯版本,而且這首歌的Backing Track都有她的歌聲襯托,所以很難說天后故意咪嘴)

亦總有些人會辯解,「感動到喊,唱得唔好好正常。」我亦可以坦白講,楊千嬅唱 live 從來爭咁啲,超經典的 2001 年首次封后(奪 2000 年度「叱吒樂壇女歌手金獎」,在台上說:「我乜都冇,剩係心口有個『勇』字」)都因為過度激動,《如果東京不快樂》唱得不好,幾近走音,但呈現出來的氣氛沒有尷尬、沒有演戲,只有率真和對自己歌唱事業的投入。

看回今年的《叱咤》,一直以來經常在頒獎台上出現那份熱熾、耐看的感覺竟然消失了,並非單純因為樂壇越見不濟、廣東歌市場萎縮導致人才外流,而是《叱咤》的精神失去了。

相比欣宜,我更偏愛小明的倔強氣質和堅持,但要贏人先要贏自己,拜託,請加多兩錢肉緊練好歌,不要唱 live 時再失準。(符祥定攝)

肆意更改遊戲規則 頒獎禮要靠戲劇效果?

舉個最重要的例子,「叱咤樂壇我最喜愛的歌曲大獎」的現場投票向來都是 5 強之爭,今屆入選的 5 首歌曲分別是鄭欣宜的《女神》、方皓玟的《你是你本身的傳奇》、JW 的《矛盾一生》、謝安琪的《山林道》和陳柏宇的《沒有你,我什麼都不是》,但今屆失驚無神加插第二輪投票,理由是「假如第一輪現場投票沒有一首歌奪得過半數的有效票」。

既然一首歌能夠成為「我最喜愛」是那麼主觀的事,然而經主辦單位這麼一搞,原意立即扭曲,變成「(得二選一根本冇得揀惟有焗住話呢首係)我最喜愛」,即是我明明喜歡《矛盾一生》,其餘 4 首我都沒共鳴,你卻只能夠讓我選《女神》或《你是你本身的傳奇》,咁都得?用另一比喻,假若我是特首選委,明明可以揀曾俊華、陳德霖、胡國興、葉劉淑儀和林鄭月娥,但北京突然間話你知,只可以兩太二選一,整個玩法便完全不同了。

回到《叱咤》本身,最能解釋「我最喜愛」二選一出現的原因,是為了增加戲劇效果,但遺害就是情緒主導,現場觀眾選或不選,已超出歌曲是否好聽、是否感動你,可能因為鄭欣宜有「財團原罪」,觀眾會因為唔抵得而過票給「小店」方皓玟,正如有朋友向我說:

「如果得獎的是小明,會更加感動。」

我驚訝這種「戥你唔抵」的心態,why?依照這個劇本走,沒有對等比較,就算小明贏欣宜,也不會像 2015 年元旦,她憑《分手總約在雨天》奪「叱咤十大」的令我眼濕濕,因為新玩法同時抹殺兩首歌的創作意念和演唱質量。

所以大家不能怪責欣宜要在台上戴肥姐眼鏡、再三消費已故的母親,而 Wyman 亦不需要分享「20 年之報恩」的故事,因為「遊戲規則」如此,易地而處,換轉你係欣宜和唱片公司,有不奉陪的理由嗎?當周三晚(1 月 4 日)舉行的《第 39 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上,欣宜奪獎,有即時娛樂新聞的角度是「欣宜領獎,終於唔喊唔提肥姐」,你就知道是否消費肥姐,不會是個人意志,而是市場需要,大家想睇!就算我覺得單單《女神》已絕對承受得起「我最喜愛的歌曲大獎」那份重量,無需肥姐在天之靈為女兒「加持」。

記得早幾年日本某知名雜誌破天荒送贈品,Wyman 有感而發,大意是,「一本雜誌要靠送贈品來增加銷量,即是話內容唔掂!」同一道理,如果《叱咤》要靠戲劇效果來維持吸引力,是否說明了這個頒獎禮已無甚可觀?

《女神》奪獎,以歌論歌,「專業推介」第三位絕對受得起,只是上台後戴肥姐眼鏡這一招「過度計算」,經電視直播呈現(mediation),無可避免會予人「劇情需要」的錯覺。(符祥定攝)

網上聽歌已取代買碟 不如籌組全新專業金曲獎

無甚可觀的原因,聽歌方式轉變是主因,現在上網聽歌買歌那麼方便,無論 Spotify、YouTube、KKBox、iTunes 和 MOOV 等平台都有統計數字,市場今期流行什麼雖不中亦不遠,反觀今時今日的 DJ,還能否有足夠的編輯自主權去決定播哪首歌,早已成為疑問。江湖不時有種說法,就是商台有主打歌單,要求 DJ 播放哪些歌,如果真有此事,豈不是唱片公司和電台高層的幕後操控播放率和《叱咤》賽果?

正如 JW 的《矛盾一生》,2016 年第二周曾奪「903 專業推介」冠軍,MV 在 YouTube 又有逾千萬點擊,為何「叱咤十大」不入?如果電台高層和唱片公司兩者沒有留意點擊率如此強勁,繼而改變推歌策略,力谷播放率,錯失了 JW 推上《叱咤》頒獎台的「造星」機會,是否意味,電台口味和唱片公司與群眾脫節,反過來令群眾覺得《叱咤》比以前更小圈子,兩者之間存在利益輸送的關係?別忘記,《叱咤》的入場門票除了公開發售外,會預留一定百分比給贊助商,這同樣會影響「我最喜愛」的賽果。

前文提到視野,身處「後俞琤時代」,敢問叱咤 903 總監林若寧,面對聽歌模式轉變,有沒有想過未來兩三年的《叱咤》路線怎樣走?會否更改評審準則,迎接新時代?我大膽建議,既然網上聽歌已取代買碟,何不與網上音樂平台合作,拉攏專業樂評人,籌辦全新《叱咤》(那些年的《叱咤》,是有和 IFPI、CASH、上海東方廣播電台、台灣飛碟電台、加州紅合頒獎項)。

「我最喜愛」接受全港市民網上投票,其他獎項不再只看播放率、收聽率、下載次數,更要顧及歌曲質素、唱功和創作概念,重新設立1994年度曾頒發、只此一屆的「叱咤樂壇我最喜愛的現場演繹大獎」(當年黎明憑《那有一天不想你》奪獎),讓所有歌手為表演而緊張,有機會因為唱得好而走上頒獎台,而不似現在那樣,歌手出席如「趕通告」、增加曝光率,能否唱得好根本不是首要考慮。

↑ 當年在紅館舉行的《1994 年度叱咤樂壇頒獎典禮》,曾設立只此一次的「我最喜愛的現場演繹大獎」,由黎明得獎。

另一個重點獎項數量,有否考慮過,取消金銀銅獎,變成像台灣金曲獎那樣「五選一」?延伸討論下去,商台有沒有勇氣走出框框,拉攏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網上音樂平台甚至其他傳媒單位合作,籌辦香港金曲獎為終極目標?

「四台聯頒」講足廿年不成事,去到 2010 年更永久停辦後,香港樂壇的「圍威喂老思維」沒有最嚴重,只有更嚴重,來來去去都走不出困局。現在既然唱片買不好,歌手只會錄製單曲,何不趁此機會撥亂反正,籌組真正由專業主導的香港金曲獎?我相信,如果設立「最佳香港男歌手」、「最佳香港女歌手」(不是「最受歡迎」),只要有實力有好歌,新人、一線和老前輩同獲提名,戰況一定好激烈,亦可以扭轉「樂壇關愛座」的荒謬思維——香港歌手出道多年必定不會再參加頒獎禮,如果繼續參加就是阻住地球轉。拜託,這是香港樂壇畸型生態出現的畸胎,只有在香港,才會像容祖兒那樣 11 次奪「叱咤女歌手金獎」,因為那是計算播放率,雖然我不會質疑她的唱功,正如大家不會因為梅麗史翠普獲奧斯卡提名 19 次而生厭,因為提名不代表一定奪獎,而現時不只商台《叱咤》,其他頒獎禮不在乎的正正是實力和競爭,講的,只是你泊了那個好的碼頭,老細有沒有牙力幫你爭取。

吳雨大哥早前在商台節目《娛樂大哥》中爆料,提到當年陳慧嫻的《千千闕歌》為何在《勁歌總選》(1989 年度)敗給梅艷芳《夕陽之歌》,失落金曲金獎,他說事前明明已經將賽果保密,但不知道為何唱片公司會知道陳慧嫻輸給梅姐:

「當時寶麗金唱片公司一名高層失控,或者因為飲咗酒,就捉住 Kelly 鄭(前無綫高層鄭君略)好唔開心咁投訴。我見到後一個箭步衝過去,立即捉住威爺(前寶麗金高層)話:『有事慢慢講,聽日,聽日,我哋拆掂佢!』德哥(前寶麗金高層)又過嚟幫忙,事件終於擺平。」

以前香港樂壇百花齊放,競爭激烈,輸了的本身不會差,但現在蜀中無大將,那些就算真的拿到獎的,亦不是實至名歸,無綫《勁歌總選》已死,若《叱咤》步其後塵,必遭離棄。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