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後】退休是驟變,如何預備好呢?

撰文:梁萬福
出版:更新:
很多人渴望的「退休」都是一個驟變。一下子,他會由一個極度繁忙的工作生活程序,變成一整天百無聊賴的生活。他會發覺熟悉多年的身分霎時間消失了,他已不再是某某主任、某某主管…也好像失卻了成功感,日子突然會變得空洞及沒有意義。有些更感到惶恐……
梁萬福
(相片由作者提供)

毎次和老同學、老朋友見面飯聚,少不免總有這一句:「啊,近來怎樣了?退休未呀?」或老同學會回應:「退了,往年已退了。」又或會告知:「XXX四月尾退,XXX七月退,XXX九月。」同學們都像排着隊般,一個接着一個加入退休大軍。「退休」在我們這群50後是一個熱門話題。

退休後生活形態突變 心理壓力生活壓力令人惶恐

其實這情況也是必然的。因為香港大部分的機構都是採取「一刀切」的退休方式,規定員工達到某一年齡,如55歲或60歲便要退休了。而我與同學之間大都是同齡,最多也只是差1至2歲,因此在這一兩年間我們便陸續退下火線。

不過,現今的退休制度會為長期全職工作的人士帶來很大的衝擊。因為退休前及退休後的生活程序,往往都會有180度的改變。全職工作者,無論工作崗位為何,他們的日程往往都是被安排得密密麻麻──晨早起床,便要趕這趕那,你或許要趕車、要趕着去主持會議、要上課講學、要接見來賓、要交報告、要趕死線……總之,每天都不需細想,你的時間就是這樣被安排、被蒸發了。或許你渴望能夠循序漸進地慢下來,多作適應;但是,在現存的制度下,全職員工很多時在工作的最後一天,仍要應付排山倒海的工作。退休時間表上往往是容不下逐步適應的空間。

因此,很多人渴望的「退休」都是一個驟變。一下子,他會由一個極度繁忙的工作生活程序,變成一整天百無聊賴的生活。他會發覺熟悉多年的身分霎時間消失了,他已不再是某某主任、某某主管;再沒有下屬來向他問意見、找答案。在喪失身份之餘,也好像失卻了成功感,日子突然會變得空洞及沒有意義。有些更感到惶恐,不知怎樣打發每天漫長的時間;更有甚者,部分人退休後因失去每月的收入,每項支出都只能在積蓄中支付,構成很大的心理壓力,缺乏安全感,因而鬰鬰不歡。因此,退休後患上抑鬱症的事例真是屢見不鮮呢。

全民退保仍在爭取 退休安排要有新思維

事實上,我們現存的退休制度也實在是不太理想。對於從事基層工作的人來說,更是缺乏金錢的保障。退休後,他們一下子斷絕了每月的所有收入來源。退休長者如果沒有豐厚的積蓄,很少能單憑強積金便可應付生活所需的開支。無可避免地,生活的質素隨着時間而下降,更可能步入「老年貧窮」的階段。因此,除了強積金以外,香港的長者實在是需要一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我們要有一個良好的制度,長者們才可以有足夠的保障過一個有尊嚴的晚年。但很可惜,香港的退休保障制度並不存在,雖然我們已爭取了20多年,但是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在香港仍然是遙遙無期。

縱使如此,我仍然盼望全民退休保障制度終有一天會在香港植根。而在現階段,政府應努力發展老年的就業培訓及輔導工作,好讓體力和精神能應付,而又有財政需要的長者能繼續工作。其實60歲甚至乎65歲的退休年齡是過早了一點。因為以現時人類的壽命及健康情況來看,繼續工作至70歲或以上普遍來說並不是問題。很多歐美國家已取消了退休年齡,員工是不會被硬性規定達到某一年齡便要退休。因此,縱使是長者,也可視乎其個別情況決定是否繼續工作,為退休作出更妥善的安排。

除了年齡上的彈性處理之外,制度上若能容許計劃退休的人士採取漸進的工作改變,以逐漸過渡到退休,必定能減低適應問題,例如在退休前能從一個全職的工作崗位轉換到一些例如半職的工作,逐步減少管理方面的工作,讓員工一直工作至感覺適當時候才完全退下。我們能做足準備功夫,慢慢適應,更可以利用退休前騰出的工餘時間發展新的興趣及嗜好,這樣退休生活必定會更容易適應及更精彩!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