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規三部曲.專訪】伍美琴新加坡取經:環境體現人人活得有尊嚴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我最深的感受是,新加坡大大小小的社區,不論貧窮或富有,他們的生活環境都相當理想。如果我們講社會公義或者空間正義,新加坡就是最好的例子。」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系教授兼城市研究課程主任伍美琴,今年年初遠赴新加坡住了三個月,研究當地在土地資源短缺下的規劃與發展。她感嘆,「新加坡政府做得最好的地方,是讓每一個人都生活得很有尊嚴,從他們無差別的社區環境,就已經能體現出這種尊嚴,這是我最感動的地方。」《香港01》策劃「城規三部曲」系列深度報道,先後到訪新加坡、上海和深圳,探討當地城規建設經驗,冀為我們未來的城市面貌帶來一些想像和啟發。

《城規三部曲.新加坡》系列文章:

【城規三部曲.專訪】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香港不缺地,缺規劃【城規三部曲.專訪】劉太格談短期規劃:再多火雞也不會變孔雀【城規三部曲】新加坡土地利用的魔法——地圖小不點規劃大格局

新加坡早期的組屋設計,別具特色。(Remember Singapore)

很多人都說,香港和新加坡的歷史背景和城市發展軌迹相似,就連新加坡賴以成功的規劃體系,香港也有類似的《概念規劃》。然而,在伍美琴眼中,兩城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好像大部分人都是黃皮膚、黑頭髮,大家就覺得有共通性,但其實這是假象。」

伍美琴認為,在歷史背景和城市發展軌迹方面,新加坡獨立之前,已經有當家作主意識,英國也放權讓他們實行內部自治,而戰後的香港則像個避難所,不少人都抱着「過客」心態,僅少數人有「港人治港」的期許。

更關鍵是,新加坡於1965年建國時,一窮二白,又面對鄰國虎視眈眈,故有極大危機意識,令他們痛定思痛,下定決心,要改善人民生活;反觀香港,和平之後,因內地政局動盪,不費吹灰之力,就有大量工業家攜帶資金和技術來港,之後經濟露曙光,眼見同胞水深火熱,反而有種優越感,「很多類似的歷史情況令我們覺得自己好掂。」

不管你是民主(派),或者是建制,在『科學』面前,都沒有分別的,只有『科學』才是最中立的,大家不用爭論,可以用『研究』、用『數字』說話。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系教授伍美琴
伍美琴認為,新加坡政府做得最好的地方,是讓每一個人都生活得很有尊嚴。(資料圖片 / 張浩維攝)

「炒雜燴式」規劃 難預見發展問題

至於城市規劃體系方面,根據伍美琴所言,香港曾有三個版本的策略性(概念)規劃:

(1)六十年代的《殖民地大綱圖》,至七十年代易名為《香港大綱圖》;

(2)《香港大綱圖》後來被分為兩部分,其一為八十年代的《全港發展策略》,後來於九十年代更新過一次,其二是目前仍然沿用、為各類土地用途和設施訂定最低標準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

(3)至2007年,《全港發展策略》演變成《香港2030》及《香港2030+》。

不過,伍美琴指出,兩地《概念規劃》最大的不同在於,以《香港2030》為例,其實是由規劃署根據不同政策部門的數據、或該部門將來發展方向、或該署所能搜集到的可能發展內容,「把它們炒埋一碟,整到好好睇睇」,而新加坡的《概念規劃》,卻是國家中央層面的宏觀決策,決定新加坡在未來數十年,應如何成為一個怎樣的城市。另一方面,香港亦沒有訂明具體發展計劃的《發展指導藍圖》和《總體規劃》,因此兩者體系截然不同。

是否因為一些問題存在多年,而多年來都沒有解決,就可以令我們盲目地相信這個問題無法解決、也不打算去解決?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系教授兼伍美琴
新加坡政府為國民提供無差別的社區環境。(羅君豪攝)

「新加坡非常尊重科學,如果科學是尊重真相、或者尋找最適合的方法的話,作為一個學者,我備受感動。」伍美琴說,「不管你是民主(派),或者是建制,在『科學』面前,都沒有分別的,只有『科學』才是最中立的,大家不用爭論,可以用『研究』、用『數字』說話。」

她補充,新加坡政府不止委託大學做研究,其內部也有研究團隊,連業界也有研究人員,「大家會互相印證,尋找最好的方案,而不是費喉舌爭論政治立場。」

對於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接受《香港01》專訪時所言,當地政府制定城市規劃方案時,對「預測問題、解決問題,而非等到問題來了才解決」一說,伍美琴也深有同感。除了新加坡,她近月也在深圳住了三個月,研究當地城市規劃,發現「原來深圳和新加坡一樣,都是為人民解決問題,只有香港不是這樣。」

港須破除無能為力迷思

伍美琴忍不住問:「是否因為一些問題存在多年,而多年來都沒有解決,就可以令我們盲目地相信這個問題無法解決、也不打算去解決?我們好像從小就被人『洗腦』,覺得我們是不可能有辦法有創意去解決問題,以為『創意』是某些人的專利,然而,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

你去塑造這個空間,其實等於你在塑造你的生命,你的這個空間,就是你的氣質、人格、價值,但香港卻扼殺了這樣的空間,我們無法自我塑造,甚至會很被動地接受人家賦予你的價值觀。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系教授伍美琴
在香港,我們連基本生活空間都缺少,又談何空間營造?(資料圖片 / 陳嘉元攝)

她提到,考察新加坡組屋期間,看到家家戶戶都在門口擺放不少物品,但在香港卻不允許住戶把私人物品放置於公共空間;她解釋道,「這就是所謂的『空間營造』,你去塑造這個空間,其實等於你在塑造你的生命,你的這個空間,就是你的氣質、人格、價值,但香港卻扼殺了這樣的空間,我們無法自我塑造,甚至會很被動地接受人家賦予你的價值觀。」

伍美琴自新加坡回港後,曾接受《香港01》專訪,強調「香港不缺土地,只缺有願景的規劃」。她重申,如果我們能善用土地,足以令香港復興,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前提,就是要有願景、可以令不同持份者為這願景放下分歧。

伍美琴寄語:「如果我們有這樣的願景,把香港變成一個有生態價值、人人安居樂業、樓價水平合理、經濟多元有活力的城市,我們就要『換框』、下決心,努力向這個願景邁進。」

我們希望香港變成一個怎樣的香港?(資料圖片)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牽頭的「土地大辯論」公眾諮詢進入尾聲,然而,各界討論大多集中於各執一詞的「如何覓地」,而非更加關鍵的「如何用地」,即對土地分配仍然缺乏規劃、對城市規劃仍然缺乏願景。《香港01》特此策劃「城規三部曲」系列深度報道,先後到訪新加坡、上海和深圳,探討當地城規建設經驗,冀為我們未來的城市面貌帶來一些想像和啟發。

《香港01》周報【城規三部曲.新加坡】系列文章:

【片】點解新加坡可以人人住大屋?因為有規劃三寶!新加坡土地利用的魔法——地圖小不點規劃大格局【專訪】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香港不缺地,缺規劃【專訪】劉太格談短期規劃:再多火雞也不會變孔雀千呎組屋售百多萬 星洲學者:政府無償為民安居新加坡組屋模式是出路?香港學者:置業非唯一選擇星民間團體推動「參與式規劃」:每個居民都是專家香港民間規劃方案屢觸礁 推動變革建立互信組屋設計以人為本 劉太格:一扇門一面牆都考究

上文節錄自第12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8月13日)《港規劃學者赴星學法 伍美琴:人人都活得有尊嚴》。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城規三部曲.上海篇】系列相關文章:

上海堅持多中心 網絡化 對香港有何啟示?(上)上海堅持多中心 網絡化 對香港有何啟示?(下)拋下一個「怕」字 開拓浦東廿年打造另一個上海上海釘子戶維權15年 城市發展為誰服務?從大拆大建到社區微更新 上海舊城新貌變奏曲中國大城市規劃思維有誤 專家:規劃不當致城市病【片】強拆時代已經過去 土地用途更新應更人性化

【城規三部曲.深圳篇】系列相關文章:

深圳規劃構建經濟奇蹟 香港錯失了什麼?深圳人多不阻高速發展 全因每五年一次規劃?香港可參考深圳多中心 再造一個中央商業區嗎?深圳如何醫治城市病 給市民留一點綠40年前的深圳 沒有錢下殺出一條血路十年規劃 十年建設 打造超級中心福田看《深圳2035》如何修正執行上的錯來了,就是深圳人嗎?深圳另一面 城中村打破城市單一價值從推倒重建到綜合整治 資本進城中村是隱性驅逐?走出城中村才是深圳人? 城市不能只有高端人才香港能否對大灣區「長期打算 充分利用」?【片】金鐘站逼到暈 效法深圳多城市中心有無得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