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欲洗血鑽污名 人造鑽石非萬能解藥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除了低價和較環保作為賣點,人造鑽石對於更注重產品成分及來源的千禧一代消費者,更重要的可能是人造鑽石可撇除跟童工、剝削、戰爭等有關的傳統鑽石為人詬病之處。但是,轉買人造鑽石真是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法嗎?

【科技.未來】鑽石可以靠實驗室「養殖」 不再恆久遠

比起價錢和環保,更重要的可能是人造鑽石可撇除跟童工、剝削、戰爭等有關的傳統鑽石為人詬病之處。為解決「血鑽」(conflict diamond)問題,鑽石挖礦業獲聯合國通過,在2003年起加入《金伯利進程國際證書制度》(Kimberley Process Certification Scheme),認證鑽石的來源。但環保及人權非牟利組織Global Witness高級行動專員Alice Harle批評作用有限:「《金伯利進程》只是狹義地定義血鑽為『被反對運動用來資助對抗政府戰爭的鑽石』,實際上沒有處理到鑽石貿易中的各種人權問題。」

世界鑽石協會(World Diamond Council)主席 Avi Paz在2013年就金百利認證制度在南非約翰尼斯堡發言(視覺中國)

例如在印度城市蘇拉特(Surat),現時全球九成鑽石都運送到那裏切割和打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2013年一篇報道披露了當地生產鑽石的實況:「數以百間擠擁、昏暗的房間內,坐着一排排年輕男子,他們每天輪更工作14小時,每人每日打磨大約價值10,000美元的鑽石……數十年間不斷吸入鑽石微粒,導致肺結核和呼吸道疾病(當地稱為『鑽石肺』),令數以萬計工人受苦。」

當地合法與非法鑽石混雜而欠缺規管,一粒鑽石一星期內可轉手多達12次,《金伯利進程》虛有其表。售賣「道德珠寶」(ethical jewelry)的鑽石商Brilliant Earth估算,到達零售商手中的鑽石,少於1%能確實追蹤到來源地。湯森路透基金會(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7月發布的調查更發現,惡劣的工作環境和微薄的工資,令蘇拉特的工人接連以自焚、服毒、跳樓等方式自殺:「自2010年以來,蘇拉特接獲高達5,000宗自殺案,全都發生在鑽石工人所住之處。」

印度城市蘇拉特(Surat)管理混亂,金百利認證有名無實。圖為當地一群正處理鑽石的工人,但非涉事工廠。(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即使天然鑽石行業有眾多黑暗的地方,但直接以人造鑽石取而代之,卻未必是這些受害者最想要的。Brad Brooks-Rubin曾是美國國務院在血鑽方面的特別顧問,他認為並非單純轉買人造鑽石就可解決問題:「實驗室製鑽石顧及了環境,但更大的問題是要人不從發展中國家購買鑽石,當地卻有數以百萬人賴以為生,這是否合乎倫理?」

縱然工作環境惡劣,非洲仍有一眾只配備簡單手工具的礦工,以挖鑽石為生養家。(視覺中國)

事實上,天然鑽石業曾在這個難題上碰釘。《金伯利進程》推出時,有些不參與的國家把鑽石來源從非洲轉移到加拿大或澳洲等有更完善供應鏈的國家,引起非洲國家不滿,認為是西方國家排擠他們的鑽石的政治舉動。

Harle便認為,縱使人造鑽石愈來愈受歡迎,但挖鑽行業對非洲國家帶來的經濟效益,反而有機會讓天然鑽石得到顧客歡心:「為當地社區帶來正面貢獻,不是實驗室合成的鑽石所能做到。挖鑽行業有機會展示他們能為改善當地社區的潛在價值。」

上文節錄自第13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8日)《當人工代替天然 鑽石不再恆久遠》

相關文章:【科技.未來】鑽石可以靠實驗室「養殖」 不再恆久遠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