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齡科技】放任式推動智慧安老 長遠需考慮前線培訓

撰文:陳琬蓉
出版:更新:

隨着樂齡基金申請詳情在《施政報告》中公布,加上由社聯主導、與基金秘書處聯合制訂的「認可應用科技產品清單」即將出台,談論多時的科技護老,終於不再只聞樓梯響。政府及安老界亦對樂齡科技應用在安老服務中寄予厚望,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就曾以「水到渠成」來形容現在的狀況:「相比起外國,香港發展雖然慢了,但慢有慢的好,現在入場,不需拉牛上樹。」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更豪言,如果10億元不夠,會考慮再增撥資源。不過,對於一個初起步的政策發展而言,單單「落重本」是否就已經足夠?

根據基金簡介,在安老及復康界中,只要是由社會福利署資助的院舍、社區照顧支援及日間康復服務,不論是非政府或私營機構,均可向委員會按規模及類別自由申請資助,購買及租借認可的科技軟硬件產品,例如常見的輪椅床、扶抱工具、電子機械臂等等。科技產品認可清單即將出台,預計受資助產品有數十項,並會列出價錢及代理商供採購參考。如安老機構轄下有多於一個單位,更可集合各單位的資助金額一同申請產品,有更大彈性。

嶺南大學副校長莫家豪從公共政策角度出發,認為如果政府在初落地的政策沒有一個良好的政策調控,或會導致政策理想與目標無法貫徹。(鄧倩螢攝)

好的政策目標更需調控

「發展樂齡科技的政策大方向是對的,至少你見到錢已經準備好。無論是供安老界自主申請的基金,或者是大專院校的中游研發,都鼓勵主題聚焦在配合安老需要……」嶺南大學副校長、林文贊比較政策講座教授莫家豪從公共政策角度出發,認為如果政府在初落地的政策發展當中,沒有一個好的政策調控,將會導致政策理想與目標無法貫徹:「即是政策設計初衷十分理想,但落地的時候有機會出現一部分的『Implication Deficit』(應用缺失)。雖然不能在基金未推行時便妄下判斷,但這亦值得我們思考。」

「院校中游研發計劃」 是創新科技署轄下的創新及科技基金於2016年12月推出的項目,鼓勵大學進行更多主題性的中游研究,每個項目資助上限為500萬元,合作項目上限更為1,000萬元,總資助額為20億元。計劃已於2017年3月開放接受首輪申請,主題即為「長者醫療及護理」,邀請院校發展改善長者身心健康的科研項目。

參考外國成功推廣樂齡科技的做法,多數是先有既定的應用範疇,以具針對性的措施提倡創科在安老服務的廣泛應用。根據立法會研究資料,以樂齡科技發展最為成熟國家之一的丹麥為例,就曾推出一個名為《2013-2020年數碼化福利服務策略》。丹麥政府在2014至2016年間,用公帑在全國近九成地區推動指定四種已經充分測試的樂齡科技,包括抱扶移位輔助、自動潔體廁所、進食輔助器具等。當地事後評估計劃成效,發現措施不僅有效減輕家人及護理員壓力,而且更令丹麥全年節省至少6.5億港元開支。而與香港人口及經濟結構相似的新加坡,也曾在《2025資通訊媒體總體規劃》的醫療方面,專門訂明要使用智能醫療輔助,例如可穿戴式的傳感器,來遙距監察居家長期病患者的健康情況及生命體徵,達致居家安老目標。

反觀香港,過往並未有專項計劃策略推動科技應用於安老服務,或是因為樂齡科技發展尚在起步的緣故。但比較近年中游研發計劃及樂齡基金這兩項與安老科技發展相關的出台措施,均是在安老科技的大主題下「任我行」,自主研發或申請項目;同期則未有其他專項項目,點名發展樂齡科技中的特定範疇。以申請樂齡基金為例,只要業界符合申請準則,理論上是可以自由申請所需的輔助科技產品。基金的定位,可謂是讓業界多方探索;而委員會甚至是政府在這筆基金的角色便主要是把關。

丹麥推動樂齡科技令全年節省至少6.5億港元開支。(資料圖片/GettyImages)

智慧安老 後續驅動不可少

「香港是一個很自由的地方,政府相信業界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麼,所以它便去做一個『facilitator』(促成者)的角色,以資金誘導,助你達成目標。」莫家豪覺得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但當院舍可按個別需要自由申請資助時,雖然業界整體應用樂齡科技的程度會有所提高,但他預想,或會無助收窄大中小型院舍之間運用樂齡科技的差異性,造成一種他形容為「富者愈富」的顧慮:「大型機構以往已經有更多資源、人手去了解什麼產品適合自己。在基金出台後,它們更可以透過整合不同資源,一起針對性地應用。」他認為,相比起大型機構獲得資助後的如虎添翼,中小院舍則尚在摸索階段,在自主申請的前提下,難免未能一擊即中所需核心。

莫家豪認為,要在安老界廣泛應用科技,中間便需要一個過渡去教育及培訓前線員工。(資料圖片 /高仲明攝)

借鏡外地成功例子,既然多以政策導向讓部分安老科技先行跑出,那麼港府又應否效法,重點發展專項科技的應用?或者從即將出台的基金入手,於可供申請的清單產品中制訂一個個「套餐」,讓業界在運用基金時更易聚焦,不至藥石亂投?莫家豪則苦笑,在香港「大市場、小政府」的政策原則下,初起步的策略或會被設了一個無形桎梏:「設立基金的原意便是讓安老業界摸索如何應用科技,而業界市場亦十分零散,難以劃一而論。如果要硬性推行專項發展,業界可能會有反彈『我唔ready咁樣做喎』,或者實行後成效不彰,政府相對上便要負上更大責任。」

但莫家豪認為,讓業界自主決定運用這筆樂齡基金,與政府在推行基金時應有配套協助業界並無衝突。「所以政策調控便很重要。」他關注今次基金能否落地,認為安老界前線人員的接受程度與培訓仍然是關鍵:「『有錢唔係大晒㗎嘛』。要在安老界廣泛應用科技,中間便需要一個過渡去教育、使用、培訓,但似乎政府暫時未有專門提及。」

莫家豪指出後續培訓是普及樂齡科技的關鍵。(鄧倩螢攝)

莫家豪曾為嶺大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總監,他與其團隊最近獲政府資助,進行為期三年的社區項目,研究樂齡科技及社創企業如何發展智慧安老,其中一環便是設立科技探知館,讓前線員工透過科技人員培訓以及實時試用回饋,探討科技如何發揮最大效用協助照顧員。「我們當然希望樂齡科技可以從公眾教育落地,作出一些貢獻。」他頓一頓再道,「但三年計劃可以教育的『量』始終有限。在培訓教育一環,始終需要政府大力推動,找不同機構合作,將培訓教育常規化。」

上文節錄自第13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22日)《十億基金放任式推動樂齡科技 智慧安老考驗官民智慧》。

相關文章:【樂齡科技】智慧安老產品多無以為繼 業界興趣低寧解決人手問題【樂齡科技】空間不足拖後腿 照顧員感受定成敗【樂齡科技】安老需以人為本 切勿盲信高科技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