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柬經歷拍成奧斯卡電影 美著名戰地記者尚伯格病逝 終年82歲

撰文:羅恩賜
出版:更新:

曾獲多項奧斯卡獎項的電影《戰火屠城》(The Killing Fields)描述柬埔寨赤柬政權的暴行,電影根據柬埔寨記者狄潘(Dith Pran)與美國著名戰地記者尚伯格(Sydney Schanberg)的親身經歷拍攝而成。《紐約時報》報道,尚伯格周六(9日)逝世,終年82歲。尚伯格的好友凱撒(Charles Kaiser)透露,尚伯格上周二(5 日)心臟病發。

美國著名戰地記者尚伯格於周六(9日)逝世,終年82歲。(網上圖片)

1975年春天,赤柬首腦波爾布特(Pol Pot)領導游擊隊奪取柬埔寨政權,準備推行極端毛派共產主義,那時尚伯格與他的助手狄潘還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當時幾乎所有西方記者、外交大使、高級官員,為求保命立即逃離柬埔寨,但尚伯格與他的助手狄潘卻不理會所屬媒體《紐約時報》的指示,繼續留在柬埔寨。

「我們留下來的決定,是基於我們的信念——或許,回首當時,那更多是一種真誠的願望或希望——當赤柬取得勝利,得到他們渴望的東西後,他們會結束那些我們時常報道的恐怖主義與殘暴行為。」尚伯格憶述當年在柬埔寨的日子時寫道。

尚伯格與狄潘共患難,成生死之交。(網上圖片)

事與願違,游擊隊進入金邊並沒有停止血腥與殘暴的行為,反而繼續大規模地槍殺平民,到處搶劫,不斷行刑。尚伯格與狄潘自然難逃游擊隊的魔爪,他們不止遭逮住,還差點被殺死。狄潘的懇求令尚伯格得救,兩人其後到法國大使館尋求庇護。尚伯格與其他外國記者被允許離境,可是狄潘沒有外國護照,他與其他柬埔寨人被趕離大使館,最終被迫加入赤柬的勞改營,經歷赤柬治下整整4年的劫難,目睹赤柬政權的殘暴血腥。

尚伯格與其他外國人被送到泰國,他立即撰寫有關金邊的報道,描述這個城市如何在一晚之間變成死城。他其後回到紐約,內心充滿歉疚,覺得自己將狄潘撇下。他擱下工作,花了相當時間整理自己在柬埔寨的經歷,並且試圖幫助狄潘的家人。他的報道為他帶來接二連三的榮譽,包括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他強調這個獎也屬於狄潘。

狄潘逃離赤埔寨後遷居美國,成為《紐約時報》攝影記者,2008年因胰臟癌病逝,終年65歲。(Getty Images)

尚伯格追查多年都不知道狄潘的下落。直到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狄潘成功逃到泰國。1979年,尚伯格終於與狄潘重聚。狄潘及其家庭遷移到紐約生活,尚伯格協助狄潘在《紐約時報》找到攝影記者的工作。1980年,尚伯格寫了一篇名為《狄潘的生與死》的文章,成為《紐約時報雜誌》的封面故事,其後出版成書。 導演羅蘭約菲(Roland Joffe)就是將這本書改編成1984年的電影《戰火屠城》,在1985年的奧斯卡上贏得3個獎項。

(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