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醫療.三】康健中心應以「醫福社」為本 紓緩公營醫療負擔

撰文:陳康麒
出版:更新:

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由「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主理。主席周奕希認為,基層醫療應以「醫福社」為本,由康健中心扮演平台,組織社區網絡,為居民提供完善的醫療服務。

要成功推動基層醫療,除了要具備充足硬件外,在區內建立居民網絡亦十分重要。(龔嘉盛攝)

葵青地區康健中心上周三(9月25日)營運,由紮根當區二十年的非牟利慈善團體「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下稱健康城市協會)主理。協會主席、身兼葵青區議會副主席的周奕希強調,基層醫療發展應以「醫福社」協作模式為本,「醫」是指醫護專業支援、「福」是指社福專業支援、「社」則是指社會資本(圖),「我們希望康健中心扮演一個平台、組織社區健康網絡,大家一起去做。因為這區有五十多萬人口,只有我們做是不足夠的」。

在政府的構想中,地區康健中心的特色是「社區為本」、「公私合營」及「醫社協作」。康健中心除以主中心為總部外,另設五間分區附屬中心,目的是提高醫療服務的可達度。政府透過公開招標,物色康健中心的營運者,營運者其後可向私營服務提供者購買服務,以擴充醫療服務網絡。為達致「以人為本」,康健中心提供醫護跨專業團隊,成員包括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營養師、藥劑師、社工等,務求為區內居民提供一站式醫療服務。

「醫福社」協作模式(香港01製圖)

周奕希認同,地區康健中心能填補社區健康中心的不足。現行社區健康中心的弊病,是將社區個案轉介回公立醫院,病人被逼來回折騰,未能及早接受治療。而且,社區健康中心未有擔當諮詢角色,以致病人在輪候診症期間苦無援助,未能獲取專業意見以防病情惡化。周奕希指出,地區康健中心的優勢,在於設有接近民居的附屬中心,而且康健中心提供完善的醫療服務,方便居民在易達的距離得到飲食輔導及藥物管理等專業支援。另外,中心透過公私合營模式向私營醫療服務提供者購買服務,居民因此可迅速得到醫療諮詢及援助,毋須排期。周奕希認為,以上服務皆以預防護理為本,能真正實踐基層醫療的原則。

善用社區私營資源 減公院負擔

要成功推動社區醫療,除了要具備充足硬件外,在區內建立居民網絡亦十分重要。周奕希表示,健康城市協會服務葵青區二十年,擁有龐大的社區網絡,亦有從事基層健康服務的豐富經驗,有助康健中心的營運。他指出,社福機構及大專院校等社會資本是提供優質健康服務的關鍵因素。健康城市協會就一直與南葵涌社會服務處合作,在區內提供健康評估、健康教育及復康等服務,而康健中心日後亦會與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醫護行者等區內社福機構協作,以應付社區需求。

周奕希希望,地區康健中心能處理居民的慢性疾病。(龔嘉盛攝)

除此之外,健康城市協會過去亦有與大專院校合作,邀請醫護專職的同學到來實習或做義工。周奕希舉例指,過去曾聯同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等機構協作,為60歲或以上長者提供一次性的眼科服務,過程中為他們檢測糖尿眼、老年黃斑病變、青光眼及白內障等常見老年眼疾,這正是社區基層醫療的作用。他重申社會資本的重要性,「不能單靠中心力量,例如我們不會有足夠資金聘請這麼多醫護人員,要透過與大專、公私營合作降低成本,提供到的服務層面也闊些。」由此可見,在健康城市協會主理下,地區康健中心並非單打獨鬥,而是以去中心化模式,建構平台組織社區健康網絡,以社會資本分擔工作。

葵青地區康健中心是政府實踐社區基層醫療的試點計劃,最終目標是透過改善市民的健康狀況,紓緩公營醫療系統的負擔。周奕希表示,康健中心駐有跨醫護團隊,包括藥劑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能夠提供藥物管理、飲食管理、運動查詢等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務,病人亦可在康健中心的資助下到私營醫療診所診症。而社工則可擔當心理輔導、精神健康、個案管理經理的角色,透過內部在職訓練,掌握基本的醫療知識,跟進居民病情及安排轉介適合的醫療專職。周奕希指出,盡量想病人留在社區接受服務,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才會將個案轉介到公立醫院。他表示,希望用一年時間留起一群服務使用者,減低入院率及使用急症室服務,亦期望藉此增加私營醫療系統的使用率,以減低公營門診的負擔。

康健中心提供醫護跨專業團隊,務求為居民提供一站式醫療服務。(梁鵬威攝)

本港基層醫療發展停滯不前,究竟問題出在哪裏?「過去大家都感受不到醫療的沉重負擔,以為一直可依賴公立醫院承擔,沒有想到在人口增加、老化的情況下,醫療重點並非在於醫院的醫治」。周奕希認為,政府向來將醫療防線放在醫院,然而,社會培訓醫生護士需時;而且慢性疾病病人需要妥善的身體管理,透過健康管理等基層醫療服務延緩病情的惡化速度。「人口老化,慢性病人口就會增加,我們發現這些人口可能同時患兩三種病,如果放他們在醫院,醫院負荷就會非常沉重。」他指出,醫院處理的應該是創傷、臨終時的疾病綜合管理,而非一般非緊急疾病。這正正點出基層醫療的重要性。「基層醫療是全人參與,過往的問題是所有事情割裂,醫還醫,福利還福利,但我覺得兩者應該融合一起。例如長者地區中心有這麼多醫療儀器,已能為長者健康服務提供一定承托。」「醫社合一」正是基層醫療發展的關鍵。周奕希表示,期望五間附屬中心能在明年第一季前投入服務,真正以社區為立足點,為居民提供適切的預防護理服務。

相關文章︰【社區醫療.一】醞釀三十年 萬事俱備 基層醫療欠了什麼東風?【社區醫療.二】從「醫社合作」解決社區需求 修補割裂現況

上文節錄自第18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30日)《 醞釀三十年 萬事俱備 基層醫療欠了什麼東風?》。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