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載家國在銀幕上呈現 國慶獻禮片:大時代下的小人物(上)

撰文:李照興
出版:更新:

中國的節日消費新發明特別多,人口紅利之下,以幾億計的消費者集中在某一天(如雙十一節),或一個星期內(如十一國慶節假期)盡情消費。在國家崛起、民族自豪感洋溢的當前主流意識下,有什麼可以把紅色激情和消費主義高度結合呢?於是有了獻禮電影國慶檔這個排場。

這裏一直存在的矛盾是:傳統以來,當獻禮片要顧及政治宣傳任務之時,它會因過渡的主旋律及拍攝手法太保守而失卻可觀性;而近幾年差不多放棄政治獻禮的純娛樂取向,又得不到政治形勢的認可。但看來解藥到了,無論是被鼓吹出來,又或是民眾自發也好,當前中國民族激情當道的趨勢打救了這悶局,把激情轉化為文化商品來消費吧:通過普通人的故事去頌揚國與黨,略減些黨性描寫而加重人性,更重要是,用娛樂商業大片的方式去拍。在這思維下,形成了被認為是最有看頭的2019年中國國慶檔新型獻禮片熱潮。

至少從數據預測上是見效的,今年國慶檔被認為是最重頭的三部獻禮大片《攀登者》、《中國機長》和《我和我的祖國》,至正式公映前五天,電影預售總收入已破一億元人民幣。這數字意味着相比起近幾年(去年只得約20億),今年這國慶檔期不但有機會刷新紀錄,甚至可能挽救今年全年票房增長放緩的頹勢。

先從國慶檔的市場和發展來分析,這是計劃經濟及政策主導下的中國特色消費節奏,把年中不同大小長短假期劃分成多個消費檔期。而當中最配合這種節日檔期特性的,當是電影票房收入。約略劃分一下,由年初的農曆新年(春節)賀歲檔開始,有情人節檔、清明檔、五一檔、暑假檔、中秋檔、國慶檔,一直去到現在已拉前到12月中就開展的下一輪賀歲檔(賀歲片的說法自香港引入,但近年已延伸成不只包括農曆年檔期的電影,而是中西方過年的12月中到農曆年十五的特長時段)。

《中國機長》被認為是今年國慶檔最重頭的三部獻禮大片之一。(《中國機長》劇照)

還不止,當要配合特殊國家節日之時,又有另一樣相當富中國特色的獻禮片出現。顯然,不是所有獻禮片都用來賀國慶的,以近十多年的發展而言,它也可以紀念建軍節(八一,《建軍大業》)、建黨日(七一,《建黨偉業》),但今年正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年,這一年的十一國慶檔卻可能是最想平衡獻禮片和商業片的一年。

這平衡的嘗試早在十年前就發生。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年,固然是大年,國產影市也正值需要更加開放及市場化的走向。2009年推出的《建國大業》,雖不離黨式歷史觀,眾多歷史人物流水式出場,被評為PPT式電影,而回顧起來,那又確實是一次脫離傳統獻禮片風格的一次嘗試,試用大眾偶像明星去演獻禮片、更富娛樂性的商業包裝、角色給到更為個性化的調製等。在今天看來,那些「忠奸」人物當然仍帶面譜化的描寫,可比對更早之前的獻禮片那種樣板作風─描寫成不似真人的忠貞烈士,那又不得不承認有了改進。所以,如果要考究,從2009年開始這十年,將是對國慶檔獻禮片商業轉化研究有效取樣的十年(1989年的《開國大典》則是國慶獻禮片中具份量的早期代表作)。

獻禮故事的商業轉化

2014年在國慶檔上映的兩套極端作品,似乎決定了往後的選片趨勢:票房上大受歡迎的旅遊輕喜劇《心花怒放》勝出,而以作家蕭紅為主線寫革命歲月的《黃金時代》在收入上卻慘淡收場。之後幾年,好像國慶檔中,人們可暫時放下同時要票房和要獻禮的矛盾了。

富中國特色的獻禮片可以紀念建軍節。(《建黨偉業》電影海報)

2015年的冠亞軍─《夏洛特煩惱》和《港囧》皆為純正喜劇,並把國慶檔票房從2014年近11億大幅提升近一倍至近19億。2016年9月30日上映的《湄公河行動》是這娛樂商業化國慶檔電影的轉捩點之作,因為它除了拍得流暢可觀,更重要的是,它的內核兼顧了響應國家民族復興這新時代國家敘事(甚至可理解為一帶一路電影)。那意味着,它不知不覺中開創了一種新的國片類型,即後來被《戰狼2》和《紅海行動》發揚光大的商業化獻禮片!

方程式已經備好,場景和人物填上。把真人真事改編,在罕有的獨到情景下,有血有肉的人物,通常是英雄或無私犧牲者,再加上國家作為後盾的強力支持。不要像過往般,用盡每個動作、表情、口號去宣傳黨,轉而懂得更為柔性的去造文章,講其想當然的好處和結果,不要單純着眼於艱苦的付出。

而這種新敘事,看來是如此切合民情對國家尊嚴的新想像:一代人及個人的犧牲,換來穩定,建立尊嚴,去到海外有祖國照顧,身陷險境有祖國救援,最近還可衝上太空。現實國際環境中碰到的實際狀況是另一回事,但至少在國產電影世界這個領域中,是一個滿受尊重照顧的舒適區。

2015年的冠亞軍─《夏洛特煩惱》和《港囧》皆為純正喜劇,並把國慶檔票房從2014年近11億大幅提升近一倍至近19億。(網上圖片)

被寄予厚望的BIG 3

七十周年當然是個大年,在經過十年的磨煉,以至近幾年低潮的反省,於是有了今年三部極被關注的國慶檔獻禮片BIG 3:《攀登者》、《中國機長》以及《我和我的祖國》。如果再加上其餘大約十部於「十一假期」前後排映的電影,這個檔期的選擇不算少,但從預售票房和談論量來說,這三部可以說是未上映就已壓倒性勝出,問題只是票房的最終數字和排名次序的最終定格。而這種看似時勢造就的效果,其實也有刻意排開對手的策略使然。

譬如完全沒其他荷里活大片排進檔期(唯一是夢工場動畫片《雪人奇緣》),而其他競爭者主要為少年及兒童觀眾(即家庭目標),包括《大話西遊之成長的煩惱》、《醜娃娃》、《美食大冒險》和《瘋狂鬥牛場》。其他情愛劇《親密旅行》和《你好現任》較針對女性市場,則被評為不夠「血性」也未夠紅色。唯一純商業刺激的,看來只有徐克的盜寶片《摸金校尉之九幽將軍》,面對獻禮及家庭片當道,它的排片率自是岌岌可危。而真正有傳統樣板風格的獻禮戰爭片《決勝時刻》則延至10月中才上。

真正的主流模式在BIG 3。就看它們,該已能得出進一步的發展方向和教訓(大家已可從中看到可能的失敗元素)。從背景上,它們的出現除了有上述的獻禮片歷史軌迹,也多得現階段所需的「新」:新的增長市場、新的觀眾、新的形式、新的敘事。這些「新」,綜合上來,是一整盤漸漸由三線以下城市撐起的中國電影市場那近乎度身訂造的強國夢電影消費。

繼續閱讀:七十載家國在銀幕上呈現 國慶獻禮片:大時代下的小人物(下)

《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李照興其他文章:內地電影現撤檔潮 電影業面臨嚴峻考驗【電影節.​一】影響力更替 新四大電影節打造文化平台【風中有朵雨做的雲】電影規管嚴格 影視文化輸出變得不可能

上文節錄自第18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30日)《七十載家國在銀幕上呈現 國慶獻禮片:大時代下的小人物》。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