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結束中東「和事佬」之行 沙特伊朗在想甚麼?

撰文:黃家欣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結束中東三國訪問,訪問期間習近平分別與三國簽訂多項協議,不過外界關注的亮點仍是伊朗及沙特阿拉伯兩國的緊張關係,及中國如何遊走在兩國中間。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及伊朗總統魯哈尼(右)日前簽定合作協議。(Getty Images)

本月初沙特處決什葉派教士尼米爾(Nimr Baqir al-Nimr),尼米爾一向被視為與同屬什葉派的伊朗政府關係密切,沙特的行動遭伊朗方面讉責,兩國緊張關係升溫。事實上,兩國關係向來不和睦,除了因遜尼與什葉的派系之爭,更是因為現時沙特東部為國內主要產油區,惟區內主要是什葉派信徒聚居的地方,沙特皇室憂慮國內什葉派會與伊朗合作,因此打壓國內什葉派。

 

習近平在這個時候訪問,被外界認為是做「和事佬」,把握機會摻和中東局勢。但中國如何處理兩國長久以來的爭拗?

中國是伊朗最大石油需求國。(Getty Images)

伊朗制裁撤銷 中國為最大推手

 

首先,中國可謂撤銷對伊朗經濟制裁的最大推手之一。向來與沙特關係較為緊密的美國,與歐洲、聯合國等在伊朗核問題上態度強硬,伊朗欠缺國際支持,唯有中國及俄羅斯是相對中立的合作伙伴。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國,雖堅持伊朗雖放棄核武,但同時亦為伊朗發聲,要求加快取消對伊朗的制裁。

 

對於伊朗來說,現任總統魯哈尼兩年前當選時曾揚言要改變伊朗外交孤立的情況,現在2017年大選前成功解除歐美國家的經濟制裁,加上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對伊朗現屆政府來說效果正面。另一方面,中國自2010年起便是伊朗最大貿易夥伴,是伊朗原油及非石油產品的最大買家;即使歐美國家於2012年開始對伊朗實施制裁,中國仍為伊朗最大石油需求國。現在制裁取消,往後需求料有增無減。

擺脫美國影響 沙特拓展與中國關係

 

至於對沙特來說,以石油主導的經濟模式,因當地有意壓低油價的策略下而令收入大減,因此當地積極推行經濟多樣化;該國近年亦開始轉向尋求與亞洲各國經濟更緊密合作,現任國王薩勒曼便於2014年出訪日本、印度及中國,意圖擺脫美國的影響力。

 

沙特是中國最大原油供應國家;根據國際貨幣組織(IMF)截至2013年的數據,兩國貿易由1990年的12.8億美元,增至2012年的740億美元。即將上市沙特國營石油巨企沙特阿美(Saudi Aramco)與中國國企中石化簽定戰略合作協議,估計價值達10億至15億美元;可見兩國關係越趨緊密。

中國當然也不會做沒有利潤的生意。過去中國多從俄羅斯輸入石油,但近年有沙特有取代俄羅斯的趨勢,主要由於中國致力尋求更多不同的石油來源,以穩定石油供應;相信伊朗制裁解禁亦對中國的政策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