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影評】迂迴抗議 平權不能靠運氣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82年生的金智英》 算是一部韓國關注弱勢群體的電影,切入點打中東亞諸國的要害,迅速成為話題也不奇怪。電影在中港台掀起討論,在產地韓國更是爭議連連。《82年生的金智英》改編自同名小說,故事講述在1982年出生的金智英(鄭裕美飾)生下女兒不久,在丈夫(孔劉飾)面前彷彿變了一個人,丈夫很想幫忙,卻有心無力,因此,觀眾看到金智英在家人和朋友面前不斷出現困惑。
撰文:寇斯佩

故事中塑造的金智英是典型的新世代主婦,讀書成績不錯,畢業後加入廣告公司,頗受上司肯定,不過結婚之後,因為生育而退出職場,做全職太太。電影一開場用了相當細緻生動的畫面交代金智英的日常,她每天需要做些什麼,每天的煩惱和挑戰是什麼。不只韓國,香港、台灣等地都有不少女性接受不錯的教育,最後因為家庭計劃而中斷了職場生涯。韓國卻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雖然社會步向民主化,民眾重視平等和權益,但是女性地位極低。因此,對立的價值觀在不斷拉扯。

韓國雖然社會步向民主化,民眾重視平等和權益,但是女性地位極低。(《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這樣的拉扯在韓國影視劇中不少見。創作者希望作品展露真實的生活和現狀,少不了描述韓國女性所遭遇的一切。去年大熱的電視劇《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主題是排除萬難的姐弟戀,也有講述女主角(孫藝珍飾)在公司遇到的不公。女主角舉報職場性騷擾之後,高層表面上處罰了肇事者,實則把她明升暗降,發配去公司的偏遠網點工作。劇情到了這裏,職場故事卻戛然而止,主創們似乎再也講不下去了。

《82年生的金智英》也展露了許多女性在韓國社會中的不幸。丈夫們不覺得做家務和照料小孩是需要投入精力和時間的事;婆婆們希望兒媳千依百順,毫無怨言地做家庭勞力;男同事們極度輕視生育小孩之後重返職場的女性;重男輕女的思維模式遍布了每一個角落。不過,這個故事寫得比《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更進取,它不打算逃避問題,卻採用了一種很迂迴的方法在邊界遊走。

在故事裏,金智英患上抑鬱症。本來對她苛刻的親人因此緩和下來,病情在電影中後段變成了戲劇矛盾的主體。她身為女性而遭遇的不公,並沒有真正的申訴,重點轉為對她的治療,進而是擁有更好的生活,問題似從另一個渠道排解了。她病癒後,彷彿之前遭遇的所有不快都一掃而空。

金智英身為女性而遭遇的不公,並沒有真正的申訴。(《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作者用取巧的方式去抗議,用廣東話可以稱之為「戴頭盔」。即便如此,這本小說和電影在韓國當地都被很多民眾罵得狗血淋頭,可想而知韓國女性的地位有多麼低下,連借助情緒病對社會性別體系抱怨,都算一種「僭越」。

電影的前半段確實展示出全職太太們的苦楚,有觀眾稱之為很勇敢。可是,對現實題材的電影而言,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矛盾與不公是基本步。既然是現實題材,總不能美化或惡意描述吧?但電影呈現了表面的困境之後,怎樣有效地指出問題的核心,為同樣處境的人提供出口—至少指出矛盾之處,這才是真誠所在。展示現實的不堪之處並非有膽量,清晰地作出批判,才算是勇敢。

無論是否可以讓韓國社會正視問題,這部小說和電影至少為千千萬萬的女性找到了情緒出口。雖然有情緒病遮掩,故事中金智英和她的母親還是控訴了很多韓國女性的慘狀,至於這到底算「曲線」還是算中庸,恐怕也只有主創自己明白了。

韓國女性的地位有多麼低下,連借助情緒病對社會性別體系抱怨,都算一種「僭越」。(《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在大量韓國影視作品中,女性被長輩或異性訓斥時,不僅不能對長輩發火,事後還要想方設法給長輩下台階,這很容易就被包裝成一種韓國的「處世之道」,被當作文化傳統,久久無法進步。

《82年生的金智英》中,女主角的情緒病得到控制,想要回到職場的心願不知怎麼就達成了,她的生活狀態開始上了正軌。我懷疑韓國的女性觀眾會如何討論這些情節安排。她們會將結局歸咎於主角的好運,還是回歸到「電影不是生活」這樣的虛無。

無論答案是哪一種,它都削弱了故事想要呈現的面貌,淪為一種情緒發洩。主婦們看完電影回到家中,又會繼續做家務帶小孩,面對長輩的臉色。畢竟她們多數人沒有因為家庭生活患情緒病,也沒有像孔劉那樣溫柔體貼帥氣且收入穩定的丈夫。通過這樣的思考方向,金智英顯然還比多數韓國女性幸運得多。這部電影所逃避的責任也就更多了。

更多《香港01》周報影評:

【茄哩啡事務所.影評】絕妙創意拍出低成本「扭橋」傑作

【神探白朗:福比利大宅謀殺案.影評】推理故事拍成美國社會縮影

【返校.影評】致自由的一封情書

【陽光普照.影評】金馬獎最佳劇情片 陰霾過後可會重見陽光?

上文刊登於第19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16日)《《82年生的金智英》迂迴抗議 平權意識薄弱》,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