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深度】等一個「派錢神器」——「及時雨」延遲的死結

撰文:郝子雨 黃雲娜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三(2月26日)發表《財政預算案》,並在多方倡議的「一萬thx 」中「從善如流」,向全民派發現金。不過,這場耗資710億元向每位永久性居民派發一萬元的「及時雨」,卻「派」出不少「震驚」港人的地方——750萬名香港人當中竟有700萬個成年人口,但該數據和政府其他統計存在極大出入;說好要「派錢」共渡時艱,但市民先得勒緊褲頭捱到年底才能「橫財就手」。財爺的「人工降雨」能夠延時,但困苦的民生能等嗎?人人期盼「攞錢」的同時,千萬不要被這快感沖昏頭腦,當務之急還需思考怎樣打破官僚僵化、統合數據、建立快而準的「派錢神器」。

財爺的「人工降雨」能夠延時,但困苦的民生能等嗎?(資料圖片)

原意為「紓解民困」和「刺激消費」的「現金派發計劃」,着實「派」出了重重問題。既然要「紓解民困」,就要快,又要準。先說「快」,陳茂波表示,待《財政預算案》獲立法會通過後,最快要到7月才接受申請,而政府消息指市民有望於11月「袋錢落袋」。為何這陣「及時雨」要拖到變「延時雨」?陳茂波說,由於有多達700萬名18歲或以上永久居民受惠,當局需要開會研究具體細節,包括保護個人資料、讓銀行修改電腦系統以對接政府系統等等,所以無法提早派錢。這解釋竟然出自「施政效率全球第一」的特區政府之口,實在令不少人震驚不已——首先,只有750萬名香港人的香港,竟然有700萬個成年人?其次,2011年和2018年分別用了8個月和14個月來「龜速派錢」後,當局竟然沒有吸取任何要打破官僚、統合數據的教訓?

陳茂波在預算案中公布派錢後,民望彈升16.9分。(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人多手腳慢——750萬個香港人中有700萬個成年人?

翻查2011年「全民派錢」的資料,當時近707萬名香港人當中,有610萬個成年人口,即有約15%是未成年人群;然而,到了2020年,陳茂波卻估算,在750萬名香港人當中,有多達700萬個成年人,即香港目前只剩下7%的未成年人群。如果這個數據屬實,即是過去十年香港出生率出現「斷崖式」暴跌,而未來人口老化負擔恐怕是不可思議的沉重。不過,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網站中的引述政府統計處的「兒童數據及資料」顯示,在2011年,707萬名香港人當中,的確有15%屬未成年人群,而到了2017年,近740萬名香港人當中,仍然有14%的未成年人群——換言之,在過去三年內,有一半的未成年人,長大成人?

《香港01》就此先後向多個政府部門查詢數據來源。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說,凡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或持有人事登記處根據《人事登記規例》發出的《豁免登記證明書》的人士,均符合「香港永久性居民」的資格;為財政司司長提供數據的入境事務處則指,有關「700萬」的推算方法與政府統計處的統計方式不盡相同,又強調數據經處方嚴密推算所得,但暫時未能提供算法文件。也就是說,同一個政府,有不同的統計、估算和分析,而且資料互不相通——那麼,市民應該相信哪一個呢?

到了2017年,近740萬名香港人當中,仍然有14%的未成年人群,何來陳茂波口中的700萬個成年人?(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合資格成疑——70萬「海外移民」有份但30萬「新移民」無份!

至於「紓解民困」的「準」,陳茂波在是次「派錢」計劃當中,把「非常住香港」的「永久性居民」計算在內,但把約30萬名「常住香港」的「非永久性居民」排除在外——按常理推斷,後者應該比前者更有獲得援助的需要,而且一定更能「刺激本地消費」。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推論,在政府估算的700萬名可以領取現金援助的香港人當中,有至少70萬是「非常住香港」的「永久性居民」。他解釋,早在2011年「派錢」給610萬名香港人時,他和一眾學者已推算當中有約一成即60萬人是「非常住香港」的「永久性居民」,「相信現在的移民人數不會比當年少」。

問題是,當「非常住香港」的海外移民,也能享有一萬元現金資助,以「刺激本地消費」的時候,不少「常住香港」、每天努力打拼的新移民,卻沒有被考慮在「符合資格人士」當中。這很難不令人懷疑,究竟遙遠的海外移民,可以怎樣「刺激本地消費」?陳茂波今早(2月27日)出席電台聯訪時,有新移民聽眾批評他的派錢安排涉及歧視,而他就此解釋指,當局不是不願意設限,但有關人數眾多而程序繁複,或會拖延政府進度、延長現金到戶的時間。

「政府這解釋真的說不通!除了懶,我實在想不到有什麼理由。2011年的時候我們已經反映你過意見,政府也說要檢討,但不知道檢討到哪裡去了。你為什麼不能更有效地幫助更有需要的人?」葉兆輝慨嘆,當下的特區政府,既失去了同理心,也沒有了自我反省的能力,更別說要善用科技和數據,提升行政效率、做到精準扶貧。

疫情肆虐,市民減少外出消費,百業蕭條,餐飲業更是首當其衝。(資料圖片/林振華攝)

點解慢成咁——既無中央系統,也無分配公平!

事實上,特區政府之所以採取「全民統一等額派錢」而非像2018年般只派給較低收入人士,的確源於資格審查需時而行政費用高昂——這不禁令人乍舌,我們是「最先進」的經濟體,我們有「最高效」的公務員,但我們為什麼沒有「最精準」的「派錢系統」、不能用以最適切的方式來幫助最有需要的一群,反而為了省卻麻煩而大撒金錢「雨露均霑」?再者,經過2011年和2018年的「龜速」派錢笑話,特區政府就沒有吸取任何教訓、結合創新科技技術、建立中央資料數據、加以改善行政效率嗎?

參考其他地區的「派錢」方法,就更能感受特區政府的落後。新加坡由2001年起以「與民共富」原則「派錢」,並按國民收入多少劃分金額,達致「貧者得越多,富者得越少」的分配公義,致力為最有需要的人提供最多援助。儘管新加坡和香港一樣,要待《財政預算案》通過後,才展開「派錢」工序,但合資格居民根本無須額外登記任何個人資料,因為當局早已開通政府網站個人服務平台,只要憑身份證(IC)或準證號(FIN)就可申請個人賬戶SingPass,藉此處理公積金(CPF)、申請組屋、報稅、註冊、結婚、簽證等等事宜。至於澳門自2008年起實行的「現金分享計劃」,則以居民身份劃分金額,基本上在兩個月左右就可完成自動轉賬及郵寄支票的派錢工序,前者包括已登記的社會工作局經濟援助金收款人、領取直接津貼的教學人員及教育暨青年局(學生福利基金)大專助學金受惠學生 、敬老金受益人 、公共行政工作人員、領取退休金之退休公務人員及撫卹金受領人,後者則按年齡分批派發。凡此種種,和陳茂波所謂要耗時三個月完成電腦系統對接、保護市民資料等等,形成鮮明對比。

政府派發4000元風波不斷,民協總幹事李庭豐曾批評政府拒絕電子化申請、安排離地,浪費逾三億元行政費。(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私隱固然重要,但若以此作為懶政的藉口,而從不加以反思如何建立更精準有效的中央數據系統,就只能依靠消耗大量人力財力來運行各種各樣的政策——三次低效的「派錢」流程便可見一斑,「及時雨」竟要醞釀數月才能落地,恐怕真正需要這筆錢度日的人早已「彈盡糧絕」,又如何與政府「共渡時艱」?再者,因為缺乏有效識別有需要人士系統而要「貧富劃一」地「派錢」,既不符合分配公義,也無法解決貧者所面對的結構性困局。看來,「派錢」之後,還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更多《香港01》深度報道文章:

【財政預算.深度】派錢、派糖的關鍵 還看三大「迷之數字」

【財政預算.深度】一文透視港、澳、星洲「派錢」手段的高低

【財政預算.深度】財爺又「全民派錢」?識得派,一定咁樣派!

【肺炎.深度】無薪假、八折糧殺到 抗疫基金救不了的兩大死症

【武漢肺炎.深度】接回滯留湖北港人的幾點思考

【肺炎.深度】澳門連續13日無新增個案 抗疫神話這樣煉成的

【武漢肺炎.深度】「盲搶」背後 謠言滿天飛的反思

【肺炎口罩.深度】「口罩荒」這堂經濟課 港府完美示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