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究證實穿仿赤足鞋跑步 長肌肉減受傷 會否變「象腿」?

撰文:張善彤
出版:更新:

仿赤足鞋近年甚受跑步人士歡迎,理大與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研究顯示,穿上該款鞋跑步半年,小腿和腳板肌肉分別增加7%及近9%,長了肉卻不會變「象腿」,但可減低受傷風險。

參與研究的跑手曾穎儀(左)擔心穿仿赤足鞋跑步會變「象腿」,理大康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張子熙稱長肉不明顯。(吳鍾坤攝)

坊間跑步鞋款式及功能層出不窮,有平平無奇的白飯魚,亦有價值逾千元、標榜有良好承托力的名牌跑鞋。跑步熱潮席捲全球,運動鞋公司近年不斷推出標榜具保護力、承托力等功能的跑鞋,令一眾跑手趨之若鶩。2014年,美國一項涉及7,203名美軍士兵的研究顯示,根據腳型選配跑鞋,並不可以預防前膝傷患、足底筋膜炎、骨折等傷患,功能與傳統跑鞋無大分別。

仿赤足鞋增足部肌肉 減少受傷

理大康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張子熙的團隊,在2013年邀請了38位有6年以上跑步經驗的本地跑手,參與一項與美國哈佛醫學院合作的仿赤足跑鞋研究。參加者被隨機分成2組,參與6個月的訓練計劃,一組穿仿赤足跑,另一組穿普通跑鞋。

張子熙指沒有數據顯示參加者的小腿有變粗趨勢。(吳鍾坤攝)

小腿和足部肌肉增加

所有參加者在接受六個月訓練之前和之後,接受磁力共振成像掃描,以量度右小腿和足部的肌肉。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小腿肌肉和足部肌肉均顯著增加。小腿肌肉增加了7.05%,由每公斤平均約25,100立方毫米增至每公斤約27,000立方毫米;足部肌肉也增加了8.8%,由每公斤平均約4,600立方毫米增至近5,000立方毫米。

若將足部的肌肉劃分為前腳掌及後腳掌區域,實驗組的足部肌肉增長主要來自前足肌肉,而不是後足肌肉。前足肌肉平均增加了11.9%,後足肌肉平均增加了6.6%。相反,對照組的小腿和足部肌肉體積不變。

張子熙指出,傳統跑鞋具備托墊,跑手會依賴跑鞋「卸力」,無法鍛鍊肌肉,跑姿亦容易出錯。仿赤足鞋基本上沒有承拓力,足弓沒有機械承托,跑手需用自身力量感受地面,跑手傾向用前掌或全掌落地,令外在肌肉、小腿後側及內側肌肉承受咁多壓力及力量,從而令足部肌肉增加,減少受傷。張補充,穿上傳統跑鞋雖能透過跑姿減少拉傷、扭傷等風險,但由於足部承托沒有改變,肌肉不會有任何變化。

跑手指穿仿赤足鞋沒再受傷

參與研究的曾穎儀是一位業餘跑手,擁有5年跑步經驗,閒時一星期會跑步2至3次。她表示,研究前未接觸過仿赤足鞋,「之前穿傳統跑鞋試過膝頭拉傷和弄傷腳背,但自從換上仿赤足鞋,再沒有受傷。」曾指出,由具良好保護功能的跑鞋,轉穿不具備承托力的仿赤足鞋,用上2至3個月時間適應感覺及跑姿,「初期小腿會很酸軟,但之後發現自己多用了前掌落地,感覺肌肉增加了,受傷也少了。」

曾穎儀稱用上2至3個月適應改穿仿赤足鞋跑步的感覺及跑姿。(吳鍾坤攝)

轉穿仿赤足鞋需半年適應

張子熙指,研究結果顯示,即使足部肌肉增加,沒有數據顯示參加者的小腿有變粗的趨勢。他補充,由傳統跑鞋轉穿仿赤足鞋,身體需要時間適應,過急或會造成筋膜炎、骨折或筋膜斷裂。理想的適應期約需時半年,轉換初期應減少跑步距離,例如一星期本來跑20至30公里,減至2公里,待身體適應後才回復原來跑步距離。

張子熙提醒,患有糖尿病的跑友要小心穿著仿赤足,因仿赤足鞋鞋㡳較薄,而糖尿病患者腳部感應並不靈敏,要小心異物刺穿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