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深度】停課不停學口號易喊實踐困難 須破除兩大迷思

撰文:林嘉淇
出版:更新: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全港所有學校自新年假期後便一直停課至今。學界雖提出「停課不停學」,紛紛以電子教學取代面對而授課,務求追回教學進度。網上授課美其名是為了讓學生繼續學習,背後卻藏了種種隱憂。

政府於3月21日宣布,文憑試筆試將延至4月24日開考,所有學校繼續停課,直至另行通知。有老師直言,假如電子教學的成效與現實面對面授課無異,學校便不會早早安排好暑假補課。然而,當局對「停課不停學」的成效評估似乎過於樂觀,當中有兩點值得思考。

電子教學的成效暫時難以與面對面授課相比。(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一:人人都能「網上學習」?

有不少前線老師坦言,在停課期間一個學生能吸收到多少知識,其實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意思是一個學生到能否充分利用這段日子把握學習機會,是與他家庭的社經地位有莫大關係。

民間組織關注學童發展聯席於上月3日進行網上問卷調查,訪問約300名就讀初小至高中的基層學童,發現當中六成七受訪學童因家中沒電腦而使用手提電話,也有的是因為家中沒有WiFi而無法進行網上學習。又由於公共圖書館關閉,有基層學生是到快餐店麥當勞和便利商店借用WiFi上課及做功課。

教育局早於2014/15學年推行《第四個資訊科技教育策略》,建議學校讓師生上課時使用「自攜裝置」(BYOD),讓學生在上課期間及家中學習。為此,關愛基金推行「資助清貧中小學生購買流動電腦裝置以實踐電子教學」(下稱「資助計劃」),有需要的學生可得到全額或半額的現金援助。然而,以上只適用於有參與「自攜裝置」計劃的270間中小學。

在香港,「贏在起跑線」的說法深入民心,但不少基層仍然渴望憑知識改變命運,而學校理應是一個提供平等學習機會的地方。只是,在疫症蔓延的這段日子,電子教學不知不覺地成為基層家庭的負擔。電子教學所需要的,無論是硬件如電腦,或是軟件如WiFi,並不是每一個階層的學生都可擁有。因為家庭環境而沒法學習,是城市的悲歌,也會對青年的心理帶來陰影。

政府早前公佈兩項措施協助基層學生:一丶聯同電訊商向學生提供為期兩個月的免費流動數據服務;二丶資助計劃將會擴大至所有推行電子學習的公營中小學的合資格學生。

不過,措施只是短暫性。當政府有意長久推行「電子教學」,似乎是時候從這場疫症中好好反思,需要改變過去忽略家庭能否負擔到網上教學所需要的硬軟件,絕不能讓家庭背景成為學生追求知識的障礙。

受疫情影響,文憑試延至4月底舉行,打亂了不少考生的部署。(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二:文憑試考生影響最大?

政府在距離原訂文憑試開考的第六天,宣布將延期至4月底開考。對應屆考生來說,無疑是影響了其心理狀態,而文憑試各科目的考試日子亦有所調動,也破壞了他們原來的溫習計劃。然而,有前線老師指出,政府這項舉措最影響的,實是現屆中五學生。

教育局在宣布文憑試安排當天,同時表示全港學校不早於4月20日復課,且暫時復課無期。

根據教育局《高中課程指引》列出,高中的每個學年共有190天上學日數,平均每天課時6小時。以教育局網頁其中一所學校的校歷表為例,用教育局的說法(即不早於4月20日復課)粗略估算,學生因停課失去46天的上課日,再加上去年因交通癱瘓而停課的11月14丶15丶18丶19日,即今年的中四中五生共損失了50天。換句話說,一個學年學校已缺少了約三成的上課日。

各科(除數學丶中史丶歷史外)均有校本評核(俗稱SBA),讓校內的老師評核學生表現,分數將會影響文憑試的最後等級。按過去操作,教育局要求學校必須在中六上學年的一月份繳交學生的SBA分數。而中五正是完成SBA的重要學年,有前線老師表示,難以控制學生的完成進度,因不能面對面督促,只能靠電話聯絡他們,只有部份學生足夠自律。萬一停課持續,老師擔心需要把原來操練學生應試技巧的課時用來完成SBA,會影響到學生的公開試成績。

在本來教學負擔已相當沉重的新高中學制,教學進度已經相當緊張,現時老師的最大「目標」是思考如何在復課之後加設補課追回落後了的進度。過去學界普遍會縮短中五升中六的暑假,要求學生在8月中或8月底回校上課,一是希望更早準備好學生的應試心態,二是讓老師能夠有額外時間授課。

其實,新高中學制的教學範圍太廣與課時太長,常為前線老師詬病,在目前復課無期的情況下,為老師帶來更沉重的教學負擔。教育局對此有良方嗎?會否在文憑試安排上有所調整?仍然是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