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綠色復蘇」呼聲高漲 電動車有望加快普及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國推出社交禁令,甚至停工停產,各地製造業遭受沉重打擊。然而,在多國「封城」下,污染明顯減少,地球似乎回復了短暫的美麗,亦令環保的呼聲再次高漲。隨着疫情放緩,多國正密鑼緊鼓籌備「綠色復蘇」(green recovery),法國和德國便先後推出振興經濟方案,優先刺激以電動車為主的環保相關產業。到底這場「綠色復蘇」是否加快普及電動車和綠色能源轉型的一次良機?這些方案當中又有沒有隱憂?

藍天白雲,空氣清新,威尼斯運河更重現清澈水質和不少久違的動物……近幾個月來,人類經濟活動大幅減少,大自然明顯因而得以喘息。據瑞士空氣淨化器生產商IQAir今年4月發表的調查報告,隨着人們留在家中防疫,全球其中十個疫情較嚴重大型城市中,除了意大利羅馬空氣質素持續惡化外,印度德里和孟買、英國倫敦、美國紐約和洛杉磯、西班牙馬德里、巴西聖保羅、韓國首爾、中國武漢的空氣質量顯著改善。其中,德里在社交隔離政策生效後的三周內,PM2.5懸浮粒子濃度比去年同期減少了60%;首爾和武漢亦分別減少了54%和44%。

疫情下的清新空氣

根據上月中刊於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的研究估算,今年4月,全球人類每日產生的二氧化碳量比去年日均水平下降了17%,回復至2006年的水平。研究還估算,若部份限制措施能如許多公共衞生專家建議般在今年內繼續實施,今年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最多可減少7%。這估值與國際能源機構(IEA)預計的8%大致相符。

疫情下大規模減排,令不少城市的空氣污染情況大有改善。(Getty Images)

地面運輸的排放量減少了43%,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的關鍵。但領導該研究的東英吉利大學(UEA)教授Corinne LeQuéré提醒,排放量只是暫時減少:「一大擔憂是,人們會自然而然地重新駕駛汽車上班,一旦所有人回復從前生活,排放量可能反彈,甚至達到比以往更高的水平。」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劉竹表示,若從二氧化碳排放量來看,疫情期間的減排效果顯著,但若考慮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這個影響還未夠大。事實上,近月二氧化碳排放量雖然大減,但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只有很小的影響,而降低相關濃度才是紓緩氣候暖化的關鍵。「只有當我們進一步減少排放量,並維持更長時間,我們才能看到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下降。我們可能要一整年減少20%的(排放量),即全球每個月都要維持4月那種狀況,但全球無法承受這麼長時間的封鎖。」

英國氣象局科學家Richard Betts補充,排放量減少傳達的信息是,減少駕車或坐飛機等個別行為其實作用有限,「在這段艱難時期,我們可能已經盡了個人的最大努力,減少排放。」因此,「問題的關鍵不是會不會回到原來的樣子,而是要找到一種更好的方式。」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能源和氣候專家Constantine Samaras也同意:「因為疫症而減少排放量是最差的方法,這沒有什麼可慶祝的,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一點,並認識到技術、行為和結構性改變才是減排的最佳和唯一途徑。」

有學者提醒,藍天白雲是疫情「期間限定」,污染問題很可能會在城市解封社交禁令後打回原形,各國應從這階段的成果取經,促進結構性改革。(Getty Images)

事實上,近月污染大幅減少,已讓人們意識到人類活動造成的禍害,各地反思的同時,亦倒逼政府加快向綠色能源轉型;而各行各業在疫情肆虐下不得不求助政府支援,亦為政府推動改革提供了良機。

一些機構或企業便看準了疫後經濟復蘇的機會,希望逼使各地加快改革。負責監督《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的歐洲委員會副主席Frans Timmermans主張,歐盟需要確保不會把復蘇經濟的資金投入「過去的行業」:「這場經濟危機向許多地區和公司,包括那些依賴煤炭生產和碳密集型工業流程的公司,提出了一個生存的問題:我們要重建本來有的東西,還是抓緊機會重組和創造不同的新工作?」

有環保團體在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示威,希望政府關注生態問題,促進「綠色復蘇」。(路透社)

英企業希望及早「脫碳」

同樣的聲音亦在英國響起。財相辛偉誠(Rishi Sunak)上月警告,英國雖然希望通過一系列緊急措施,幫助企業應對「嚴重衰退」,但至今沒有一項是以綠色目標為條件。另一方面,首相約翰遜上月雖曾表示不想「看到我們回到與過去相同的排放時代」,但並未仔細談及英國將如何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包括萊斯銀行(Lloyds Bank)、希思路機場、英國石油公司在內的近200家機構因而聯署去信約翰遜,呼籲推出綠色經濟復蘇計劃,強調企業救助方案應考慮到英國淨零排放的氣候目標。信中寫道:「我們必須利用復蘇來加速向零淨排放的轉型。因應當前危機的救援和經濟復蘇,可以並且應該與英國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立法目標保持一致。」希思路機場行政總裁John Holland-Kaye更形容當下是航空業和其他高排放行業的「轉折點」,「我們可以將碳密集、難以減排的行業如航空業『脫碳』。」

在疫情中為減排「貢獻良多」的汽車業自然成為關注的對象。LeQuéré便認為,全球交通會有很大機會迎來改變。她回想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中國、美國、德國大量投資風能和太陽能,壓低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她向英國廣播公司(BBC)解釋:「現時我們在電動車領域有非常相似的情況。電池價格下降了……政府也正努力推動經濟復蘇。如果這兩者能夠協調,將對未來交通產生巨大影響。」

汽車業在疫情下大受打擊,有些政府想藉着這振興業界的機會,同時促進綠色轉型。(Getty Images)

事實上,各大車廠在疫情爆發前已面對着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中國因經濟放緩導致汽車銷量下降的困境,疫情爆發後中國更一度關閉工廠,歐洲多國「封城」更影響了歐洲的供應鏈,連陳列室也要關閉,令汽車業雪上加霜。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預測,今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將降至170萬輛,比去年下跌18%,燃油汽車銷量則下跌約23%。法國財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曾警告,雷諾(Renault)如果沒有國家援助,可能會「消失」。

英國綠色和平組織石油主管Richard George主張:「如果政府要助汽車行業紓困,那麼,每一分錢都應該用於支持過渡至潔淨的電動車。人們注意並享受到封城期間的清新空氣。放棄汽油和柴油車,改用電動車,會永久改善空氣質素,為我們的健康和環境帶來巨大好處,並將英國的汽車工業拉入二十一世紀,保障工人的未來。」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近日發表的《綠色健康的交通運輸工作:實現綠色轉型》報告估計,若未來生產的所有車輛中有一半是電動車,將可在全球創造1,000萬個職位,有些更可能是交通以外的行業,例如由電動化促進的可再生能源行業的就業機會。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上月底發表的報告中也有類似結論:「低碳復蘇不僅可大量減排,遏制氣候變化,而且可以比高碳復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帶來更佳的經濟增長。」

有研究指出,支持低碳排放產業復蘇,可製造更多就業職位,更能刺激經濟增長。(Getty Images)

「下一代歐盟」方案助轉型

上月底,歐盟提出了「下一代歐盟」(Next Generation EU)方案,擬設立7,500億歐元基金,促進綠色復蘇轉型。具體措施包括:每年撥款910億歐元改善家庭能源效率和綠色供暖;250億歐元用於可再生能源發電;又提供兩年200億歐元刺激潔淨汽車的銷售,以及在五年內建立200萬個充電站;還投資最高600億歐元於零排放火車。方案同時確保至少創造100萬個綠色就業機會,協助從事污染行業的工人轉換職位。

雖然預計今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因疫情而萎縮至170萬輛,但BNEF同時預期電動車銷量會反彈,到2024年可能增至690萬輛。諮詢公司Roland Berger董事總經理Marcus Berret也預測:「電動車的整體(增長)趨勢將繼續,但未來兩三年的經濟狀況將變得艱難。」

這長遠增長其實在疫情爆發前已醞釀,不少車廠早就回應歐盟愈趨嚴格的汽車排放標準而部署轉型。例如今年1月生效的新標準規定,到2025年,汽車製造商需做到乘用車和貨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21年水平减少15%;到2030年,乘用車和貨車排放量分別要减少37.5%和31%。

有汽車業者和環保人士認為,疫情改變了消費者的出行習慣和減排意欲,疫情後不會再想買燃油車。(Getty Images)

有業者和環保人士認為,大眾見識過疫情下的減排效果,也會促進電動車普及。英國綠色和平首席科學家Doug Parr說:「有很多人對空氣清新和藍天白雲感到高興。他們普遍認為需要在恢復正常後做些不同的事情。」意大利汽車設計公司Pininfarina行政總裁Silvio Pietro Angori也說:「我從未試過在都靈呼吸到如此潔淨的空氣。這實在太好了,但該如何保持?」

瑞典汽車製造商富豪(Volvo)希望公司的銷售額在五年內有一半來自電動車。行政總裁Hakan Samuelsson認為,疫情可令他們更快達成這個願景。上月中,他在英國《金融時報》的數碼會議上說:「若覺得幾個月後一切都會恢復正常,客戶會回到陳列室買柴油車,那真是天真的想法。他們會對電動車更感興趣。」他認為,鼓勵購買「舊世界」汽車「將是浪費金錢」:「政府應該像以前計劃的那樣,用這筆錢來推廣新技術。」

馬克龍希望法國成為歐洲最大的潔淨汽車生產國。圖為他在上月底參觀法國汽車零配件生產商Valeo。(路透社)

法德爭當潔淨汽車生產國

Volvo的願景似乎還得到法國和德國的支持,兩國在上月底先後發布以電動車為主軸的綠色復蘇計劃。法國總統馬克龍上月底發表80億歐元的振興經濟計劃,務求令法國成為歐洲最大的潔淨汽車生產國:「我們需要一個鼓舞人心的目標,透過在未來五年內將年產量提高到超過100萬輛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使法國成為歐洲潔淨車輛的頂級生產商。」

為此,法國將把購買電動汽車的退稅額從6,000歐元提高到7,000歐元。馬克龍聲稱,雷諾和標緻雪鐵龍集團(PSA)承諾會增加在法國生產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明年,PSA將在法國多生產13萬輛電動或混合動力汽車;雷諾也承諾,會在2024年把在法國生產的電動汽車數量增加三倍。

馬克龍揚言:「國民需要購買更多汽車,尤其是潔淨的車。不是兩年、五年或十年內,是現在。」同時,為了幫助經銷商出售因「封城」而滯銷的40萬輛汽車,購買傳統燃油汽車亦可獲政府補胋,每輛汽車可獲3,000歐元。

德、法近日推出疫後「綠色復蘇」方案,特別提供經濟誘因予市民轉買電動車。(Getty Images)

德國本月初通過的1,300億歐元經濟刺激方案,也將重點放在對氣候友好的產業和技術上,當中410億歐元分配給公共交通、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在補貼購買電動車方面,德國是歐洲最慷慨的一個—每輛不超過40,000歐元的電動車將獲得總計9,000歐元的補貼,當中6,000歐元來自政府,3,000歐元來自汽車製造商。根據德國聯邦經濟與出口局(BAFA),有資格獲得全部補貼的汽車車型包括寶馬(BMW)i3、現代(Hyundai)Ioniq和Kona、起亞(Kia)e-Niro、標緻(Peugeot)e-208、雷諾(Renault)Zoe和Tesla Model 3等等。另外,Tesla Model S和平治(Mercedes-Benz)EQC也符合補貼資格,但非全額。

彭博新能源財經分析師Aleksandra O'Donovan估計,在相關措施推動下,德國今年的電動車銷量會比去年增加23%。更重要的是,有別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對汽車業的補貼,是次補貼並不包括燃油車,更突顯德國藉疫情推動電動車普及化的決心。歐洲運輸環境聯合會(T&E)德國主管Stef Cornelis讚揚該方案:「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這能夠支持就業,協助我們從新冠肺炎危機中變得更強大、更綠色。」除德法之外,中國亦將本來於今年到期的新能源汽車補貼和減稅政策延長至2022年。

在綠色政策支持下,BNEF先進交通主管Colin McKerracher預期:「電動汽車的採用率可能會持續上升,(疫情後)電動車的銷情可能會比燃油汽車更好、反彈更快。」

繼續閱讀︰【科技.未來】以電動車「綠色復蘇」 振興效果有待觀望

相關文章︰

豐田再推氫能車 中日韓為何下注「未來能源」?

普及進度不似預期 氫能車時代還有多遠?

自動駕駛競賽 馬斯克單挑眾敵

依賴深度學習 汽車真能學懂駕駛?

自動駕駛稱呼冗雜 睇名難知功能

走不出地理圍欄 有限度的自動駕駛

Tesla「全自動駕駛」 只是語言偽術?

自行研發自動駕駛晶片 對Tesla是好是壞?

上文節錄自第218期《香港01》周報(2020年6月15日)《「綠色復蘇」呼聲高漲 電動車有望加快普及》。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