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評局報告批文憑試生欠常識 以為梅花可製棉 手機輻射致近視

撰文:何敬淘
出版:更新:

2016年中學文憑試各科試題專輯今日出版,當中載有不少考生所犯毛病及謬誤。其中中文科說話能力一卷,考試及評核局指部分考生常識薄弱,例如誤以為手機輻射會導致近視,以為梅花可以製棉。除了欠常識,考評局指不少考生在口試以至寫作答題上都「公式化」,難取高分。

考評局每年文憑試後,均會出版試題專輯供下屆考生購買參考。(資料圖片)
新一輯文憑試試題專輯已經出版。(資料圖片)

考評局每年出版當年文憑試24個甲類科目的試題專輯,除試題及評卷參考外,亦收錄試卷主席撰寫的考生表現評論,分析不同水平考生之作答表現,並提出改善建議,供生應試時參考,可說是官方天書。

考生說話能力卷通病:內容貧乏、欠缺新意

中文科共分四卷,當中卷四說話能力佔全卷分數14%,該科主席在報告指出,今年大多數考生的態度認真,投入討論,能夠主動發言。不過發言質素卻較為平庸,大多數考生雖能夠依據題意表達意見,但仍有不少通病,如內容貧乏、觀點重複、欠缺新意;而表達不清、說話欠條理者亦非罕見。

梅花可以製棉?真有考生這樣說。(資料圖片)

不明白「慎終追遠」意涵

今年其中一條說話能力試題:「以下哪一項最能象徵君子的特質?試談談你的看法」,可供選擇答案有梅、菊、竹。

報告指出,有考生不了解梅花的特性,誤以為梅花可以製棉。考評局認為題目範圍不離中六學生應有的常識,但學養不足正是考生的通病,除了誤解梅花,其餘謬誤例子還包括以為手機幅射會導致近視,以及提倡素食必然可以令港人少食油糖。

報告也指,考生在處理一些與生活相關的題目表現較好,面對典故或具中國文化意涵的題目表現較差,如不明白「慎終追遠」的意涵。

考評局還批評不少考生在口試的表現「公式化」,硬套術語,而這情況亦見於卷二寫作能力卷,於「在____找到快樂」一題,不少考生均以「在助人之中找到快樂」,而考生常用的例子是參與深水埗明哥派飯活動,不過行文套路和立意相似,被考評批評呆板和表面,難取高分。報告特別指出,報今年大多數考生會引用例子說明,且引用的例子也十分相似,如蘋果創辦人喬布斯、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巴基斯坦爭取女性教育權利的馬拉拉等「屢見不鮮」。

考評局提醒,要取高分的學生要細察日常生活的大小事,指「用心感受、閱讀、模仿、思考、修改,是寫作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