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習慣吃早餐 TSA成績較好 相當於多讀1.5年書

撰文:何敬淘
出版:更新:

中文大學發表研究,發現食早餐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有重大影響,恆常食早餐的學生比不食早餐的學生,學業成績比較優秀。與同齡學生比較,食早餐的學生在全港性系統評估(TSA)上提升了30至50分(學生平均考得500分),以統計學推算,相等於多讀了1.5年書的效果。
學者又指,吃早餐較補習對提升學業效能更好,坦言與其補習,不如食早餐,但研究反映,學生隨着成長,維持食早餐習慣的人數減少。

學生每日吃早餐,對學業成績有重大影響。(資料圖片)

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數據研究中心早前就學童食早餐的效果進行研究,以問卷方式訪問了1.5萬名中、小學生及1.2萬名家長,附以2015年全港性系統評估(TSA)作分析,發現食早餐對學生的學業表現有重大影響,有食早餐的同學學業表現較佳。

每日食早餐 成績領先1.5年 

中大卓敏教育心理學講座教授侯傑泰笑言,「可能拆咗個圖書館換做飯堂供應早餐有更大益處。」侯傑泰指,研究以2015年TSA為本,綜合香港學生在小三、小六及中三的表現,他們在評估上平均為500分,得分最高的一批學生可取800分。而每天食早餐的學生在測驗上,中、英、數三科成績分別高出約30至50分,侯傑泰認為此效能相當於多讀1.5年書。侯又指,食早餐對提升學業的效能有0.5分,補習則有0.2分,認為家長安排子女去補習,不如讓他們食早餐。

侯傑泰(中)日前公布學生食早餐與TSA成績的研究,運用了官方資料。(資料圖片)

日漸成長 食早餐人數減

食早餐的學生,可能有利學業成績,不過每天食早餐的學生比例隨着年級而減少,由小三有76%人每天食早餐,跌至小六的60%,至中三更跌至41%。有兒科醫生建議政府要制定學生的早餐政策。

食甚麼好?

研究又發現,同時在早餐食烘焙食品(如麵包)和高蛋白質食物的學生,在學業表現上最佳,相反在早餐進食加工肉類、方便食品或汽水的學生,成績表現較差。

兒科醫生、香港兒科基金董事會秘書長王曉莉表現示,兒童腦部的葡萄糖代謝率較成年人高2倍,腦血流量是成年人的1.8倍,所以如果不食早餐,經過一夜睡眠,兒童體內的糖分已經耗盡,需要補充營養,才可以支持腦部正常運作,所以早餐對學生在吸收知識和提升記憶力都有重要幫助。

王曉莉建議,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麵包、牛奶、麥皮等食物做早餐,她指份量不需要太多,約200卡路里就足夠,即一片麵包、一隻雞蛋加一杯牛奶,或者一碗麥皮、一杯牛奶及一份水果

若想學業更標青,每日吃有營養的早餐,可能較補習更好。(資料圖片)

為何不食早餐?

香港兒科基金董事會主席陳作耘醫生認為,現時學生本身睡眠不足,家長不了解早餐的重要,寧願仔女多睡一點而犧牲早餐,至於青少年不食早餐或是與想瘦身有關,但陳作耘提醒,不食早餐會令人運動意欲降低,變相更容易變肥。

陳作耘認為政府需要制訂相應的政策,鼓勵學生培養食早餐的習慣。王曉莉認為,如果學校能推遲上學時間,可以令學生睡得更多,亦有更大誘因去每天食早餐,但王指這牽涉校政和教育政策,需要社會進一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