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雨觀賞攻略】賞象限儀座流星雨:午夜最佳 邊度睇最清?

撰文:余秋婷 黃樂文 楊泳森
出版:更新:

流星雨每年都會定期出現,周二晚(3日)登場的天文現象——「象限儀座流星雨」,又名「天龍座流星雨」,理論上每小時可多至120顆,不過天文匯主席彭栩怡指須考慮污染、天氣等各因素,預料可以見到8至10粒流星,「算好唔錯,因為冬天煙霞夠多」。

他又指每年有10多場流星雨,而周二的流星雨出現時間平均,而且月光亦較早落下,夜空較清,觀賞到流星的機會較大。

東北方觀測最佳 肉眼可看到

天文台的fb指出,今年流星雨的極大期在香港時間今晚(1月3日)22:00前後,每小時可達約120顆。香港地區的最佳觀賞時間在今晚午夜到明日天亮前。

天文台指出,選擇天空視野廣闊的地點進行觀測,最重要是東北方無遮擋。流星雨只需用肉眼觀看即可,基本上不需借助望遠鏡。

【金星合月】港台網民千里共嬋娟!狂發金星合月美圖洗版(圖集)

象限儀座流星雨,到底是來自哪顆星?

《香港01》早前曾就象限儀座流星雨的起源,向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天文統籌許浩強查詢。他說,科學家從造成流星雨物質的軌道,普遍推斷出象限儀座流星雨是來自梅克賀茲星(96P/Machholz),但亦有爭議是來自2003 EH1小行星。因為現今資訊仍然不足,故此科學界仍然在熱議當中,象限儀座流星雨成為了天文學一個未解之謎。

彗星之所以受重視,全因它有非常高的科學價值。首先,科學家會藉由流星雨研究太陽系起源。大部分彗星是距離太陽很遙遠的星體,要經歷長時間才有機會經過太陽系內部。彗星帶着大量遙遠太空物質接近太陽系,藉着研究這些物質,科學家可探索太陽系的起源;情況就如研究史前活化石,有助探索人類起源一樣。同時,科學家亦正研究地球的水分是否源於彗星的冰塊,構成我們的海洋。

彗星最值得長期研究的,是以數據分析彗星撞擊地球的周期。科學家相信,恐龍滅絕的原因,就是由彗星撞地球造成。星體運行有其規律,哪怕彗星撞地球相隔千百萬年才會發生,只要能掌握更多資料,就能作出更準確預測。

由看流星雨聯想到地球滅絕,未免太過悲情。不同人觀望流星雨各有所想,若有一顆流星在你面前劃過,你又會聯想到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