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及社會事件雙重打擊 青少年寧「躺平」應對負面情緒

撰文:莫家文
出版:更新:

面對壓力,「躺平」可恥但有用?基督教服務處今日公佈一項青少年調查結果,發現有近三成受訪青少年受社會事件及疫情雙重打擊,心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指數達到臨界點至嚴重程度,部分人重複回憶事件出現沮喪、爆喊等負面情緒,有人向社工透露「好似有舊石壓住個人沉入海,越掙扎越易受傷,倒不如唔好郁。」有社工建議社會及早辦識有問題青少年,給予適當陪伴、聆聽及關顧,協助他們走出困境。

稥港基督教服務處公佈一項有關青少年的調查果,了解青少年面對疫情及社會事件的雙重打擊,心理創傷壓力症候群的指數狀況。(莫家文攝)

調查發現受疫情及社會事件打擊 兩成七出現PTSD症狀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去年10月至今年3月進行一項創傷後成長研究計劃調查,成功訪問860名年齡介乎12至24歲的青少年,當中九成為學生,了解他們經歷社會事件及新冠肺炎疫情過後的心理創傷,並以美國國家創傷壓力症候群中心的量表作計算準則,結果發現有兩成七受訪者因單一事件或雙重疫情及社會事件打擊,引致較嚴重的PTSD症狀,包括出現重複性的壓力事件回憶,再度想起時感到非常沮喪,其次是出現害怕、恐懼、憤怒、罪惡感或羞愧等負面情緒。

調查又發現,有較嚴重PTSD症狀的青少年,越會以迴避方式面對其傷痛經驗,但這種經驗會令青少年更易陷入抑鬱,但同時有六成五的較嚴重PTSD症狀青少年,創傷後成長較為明顯,年齡越大成熟度越高,越見到明顯的創傷後心理成長。

「樂teen會」社工敖愷翎解釋,促成青少年心理創傷後成長的因素,包括社會提供情緒、資訊及資源支援,並且在個人心理方面懂得自我調節,接納自己不快的心理狀態,與負面情緒共存。她舉例曾向尋求支援的青少年進行心理輔導,包括以一個隱喻故事講解心理壓力,「好似有一個浮波喺海中,你拍得越大力,佢反彈得越大,有後生仔聽完轉化咗個演譯,話壓力好似一嚿石壓住心口沉入海,你越越掙扎越易受傷,倒不如唔好郁。」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兒童及青少年督導主任周志強建議,應及時識別在成長過程中有較嚴重PTSD症狀的青少年,提供合適支援,包括積極在學校推行提升心理彈性的教育,而學校老師、社工及家長亦應一同營造對青少年友善的氣氛,透過聆聽縮減彼此分歧。

接納自我負面情緒 重新調節心境出發

現年22歲的年輕媽媽Moon,前年誕下首胎男嬰,但數月後即迎來新冠肺炎疫情,由於兒子年紀尚幼,加上居住的深水埗曾經有確診個案而封區強檢,令她不敢帶同兒子外出,盡量減少出街,猶如家中困獸鬥,兒子性格亦變得內向,「近排疫情好返少少,帶佢出街,但佢聽到貨車行過路面的轟轟聲會喊,見到陌生人又會扭計…...真係唔出街又辛苦,出街又驚(中招)。」她坦言會為外出及疫情變化顯得焦慮,猶幸去年疫情最艱難的時期,防疫物資短缺,有義工上門派發口罩而令她大受感動,開始動手設計紙樣,在區內買布剪裁數十個口罩,送贈區內清潔工或長者,為疫情下的弱勢人士及自己打氣。

19歲的王同學是一名DSE準考生,由於疫情關係,由去年底至今月新年期間,疫情停課一段頗長時間,當他今年2月復課準備應考時,發現跟不上學習進度,加上連串反修例社會事件令他陷入極度沮喪,結果在課堂上做不到一條模擬試題後,自行走入圖書館爆喊,最終獲學校老師安慰,其後在尋求社工支援及校方協助後,逐步解開心結,今年考畢後終放下心頭大石,甚至學懂自我安慰「雖然社會上有好mean(苛刻)同好功利的看法,認為讀唔成書無出色,但我已經盡咗力,就算考唔上大學,我都可以由高級文憑讀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