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二代】不屬於他們的起跑線 幼稚園拒收、不可出境交流參賽

撰文:李慧筠
出版:更新:

難民兒童未能輸在起跑線,他們甚至未能走到起跑線前——幼稚園可能因他們不諳廣東話而拒收,基本學費雖有學生資助處支持,不能合法工作的父母也未必能承擔校服皮鞋等雜費,頭痛的同時尚要面對反難民團體的批評。教育大學助理教授伍鳳嫦問道:「香港作為一個已發展城市,給這班兒童快樂的學習環境,不是很基本的事嗎?」
攝影:高仲明

有些幼稚園拒收難民兒童,面試時堅持以廣東話或普通話向這些兒童發問。

尋求庇護者初到埗時一般不諳中文及香港教育制度,學校對於收取持行街紙學生亦態度不一,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助理教授伍鳳嫦陪同他們到幼稚園叩門時就發現,九龍區學校對行街紙認識不多,較抗拒取錄難民二代,如土瓜灣一間幼稚園老師不願意跟難民女孩講英文,並多番質問:「她一句廣東話都不能講?」元朗區則相對顯得較為同情。

相關文章:【難民二代】宗教迫害來港 無國籍小孩不見明天 父親哭說對不起

【難民二代】全球只1%難民兒童入讀大學 十八歲後不能工作的明天

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助理教授伍鳳嫦近年協助難民及其子女,她受訪時重覆了幾次:「這些孩子是無原罪的。」

「前幾年學校普遍擔心難民兒童教育水平太低。」 Jeff說,但近年多了學校主動請勵行會轉介難民兒童入讀,因為過往他們在運動、音樂及藝術方面表現不錯,鼓勵了同學一起進步,「有些小朋友廣東話很好,認識街市很多婆婆,會打招呼,在公園會同華裔小朋友玩,互動共融,我覺得這才是真香港。」他說不少難民兒童有大學願意取錄,但只有一人獲有心老師贊助學費,他希望本地大學獎學金可給予表現出色的難民兒童一個機會。

Jeff覺得共融還要去了解對方的生存狀態。「其實不少外國或國際學校在小學時都會講難民議題,或和學生去做社區服務,香港比較少。」減少害怕始於認識,最明顯的例子是本地學生去重慶大廈勵行會中心做廚房服務,從第一次要人接送到現今自己上門,「他們多了笑容,也更大膽與異國人接觸。」近來埃及基督徒被迫害,香港多了此類尋求庇護者,他希望教育局可就此多宣傳:「難民小朋友會思疑父母是不是犯了事?但國內文化允許殺害少數派的宗教問題,學校怎會教?政府有沒有足夠的難民意識教育?媒體呢?」

重慶大廈看似神祕,也不過是難民兒童學習做功課,成人學習中文的地方。(李澤彤攝)

近年真假難民爭議不斷,保安局資料顯示,2016年有302名手持行街紙人士因非法工作被捕,另有1,506名非華裔人士犯盜竊、傷人等罪行,有人質疑非華裔人士抵港目的和影響,又指南亞裔多是打黑工或浪費資源的假難民。伍鳳嫦說:「什麼是假難民?難民身份要先過入境處再由聯合國確認,確認了就是真的;未獲難民身份亦不代表他一定是假,只是不符合(審批條件),不代表回國後沒危險。」

有反對假難民湧港的人認為,讓未經確立難民身份兒童入讀本地學校浪費資源,「騙取港人善心」。「小朋友應該在安全的學校愉快學習,這是基本應有的生活水平。」伍回應。雖然香港未有簽署聯合國《難民公約》,不過在港難民子女仍受《兒童權利公約》保護,條文說明「締約國應確保擁有難民身份的兒童及正在申請難民身份的兒童得到特別保護」,兒童亦有權接受教育,締約國有責任在家長未能為兒童提供適當照顧時提供協助。

其他文章:【抹車無聲.二】聾人阿南被誤送青山 無法自辯如何被救?

難民家庭現可向學生資助處申領幼稚園學費減免、中小學教育開支等津貼,處方回覆指在2016/17學年(截至2017年4月底),共有321個尋求庇護者或難民的成功申請個案。現行資助形式下,很多家長要先付錢,相隔三至四個月才獲發資助;然而因難民不能合法打工,勵行會盡可能尋求捐助,支援約80個家庭預付教育雜費,Jeff希望可以加快審批時間,減輕難民家長的壓力。
 
斯諾登逃到香港時敲過三個難民家庭的門,對方回應並收留了他,他接受加拿大媒體Ricochet Media訪問時形容,現時香港政府對待酷刑/免遣返聲請者政策是「一種犯罪的法律」,讓難民置身飢餓及貧困中。難民真假仍待有關部門依據審批,難民兒童在異國醒來的每天卻正實實在在地流走。

(高仲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