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亦謙專訪.博評】《今晚打喪屍》、《蘭花劫》與鮮浪潮
將於6月29日上映、改編作家余兒小說、由新晉導演盧煒麟執導的港產電影《今晚打喪屍》,竟然跟無綫倉底塵封十年的《蘭花劫》「有關」?究竟係咩玩法呢?
其實沒有,只是我卻想在《今》與《蘭》之間借題發揮,吸引讀者看這篇文。
話說《蘭》劇突然破土而出,空降翡翠台黃金時段,緊接全港首套4K全實景製作的《不懂撒嬌的女人》播出,「嚇窒」觀眾、貽笑大方,收視插水。點解播?幾乎所有堆填區大台總部內的職員都「搲晒頭」,只有食花生的份兒,江湖傳聞指,此事涉及高層權鬥之「珍姐大戰杜之克」,後者出席「Big Big Channel全球體驗發布會」時,遇上娛樂記者追問這場「真.PK」孰真孰假,當然三緘其口避得就避,然而封口反過來令傳聞更加可信,但另邊廂,請別忘記,早在《蘭》劇要「首播」的消息一出,當晚外事部已統一口徑回覆傳媒,杜生不再回應,以防予人口實節外生枝,絕對聰明。
大台怎樣回應?「《蘭花劫》是無綫劇集片庫的滄海遺珠。」嘩,呢四個字,真箇擲地有聲,又可圈可點,我將這句說話反芻再三,一邊嘴藐藐一邊「解讀」:「吓,咁講都得,你玩晒啦TVB!」需知道2017年剛好是facebook登陸香港十同年,時至今日,這個社交網站幾近壟斷媒體與商業品牌對外發放消息的渠道,主宰普羅大眾日常接收資訊,它好比「大腦」篩選內容,閣下的點擊反映個人喜好,決定你打開手機或電腦時會看到的內容。
換句話講,facebook很大程度上,將傳統建立的大眾市場(Mass market),擊碎為數之不盡的小圈子,我們無法看見全局,你眼中最炙手可熱的作品,隨時是人家的籮底橙。翻查字典,「滄海遺珠」是指遭採珠人遺留在大海裏的珍珠,比喻不獲人家重視的人與事,即是「睇漏眼」的正貨,依照上述提及的「facebook建構小圈子」的標準,再參考大台的語言偽術,套用在當今的電視圈,其實沒有節目不是「滄海遺珠」呀,最多只是程度深淺有別,以十分作為滿分,假若作為高層權鬥「武器」的《蘭花劫》頂盡值三分,已經在ViuTV(數碼99台)播畢的《鮮浪潮.語》絕對是七、八分的「遺珠」。
「《鮮浪潮.語》咩嚟㗎,有播過咩?幾時嘅事?」這條問題可以Google找答案——5月1日至5月26日逢星期一至五晚上9時30分播出,播放日子和時間剛好與《不懂撒嬌的女人》完全重疊,再者,ViuTV的網絡宣傳,由開台至今,不知何故總予人策略錯誤之感,明明有出feed有拍片有facebook live,卻總是無法抓緊目標顧眾的眼球,借助他們的力量將節目推廣開去,讓更多人知道,最終節目悄悄開始,悄悄落幕,群眾的話題依然圍繞無綫電視的節目,所以你沒有聽過《鮮浪潮.語》,真的沒有甚麼大不了。
查實「鮮浪潮」是由「杜Sir」杜琪峯於2005年發起的短片節,經過逾十年時間的耕耘,這個活動已經變成發掘香港影壇新血、帶動本地電影創作的搖籃,《樹大招風》三位導演之一的黃偉傑獲得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他在台上致謝辭時說:「多謝鮮浪潮,冇『鮮浪潮』就冇我哋呢啲導演!」這句簡短的話,比4年前陳靜(DaDa)站在同一個頒獎台奪最佳女配角時,高呼「多謝高登先(Golden Scene)!」一樣鏗鏘,一樣擲地有聲,道盡「鮮浪潮」的存在價值,而ViuTV竟願意撥出4個星期的黃金時段,讓觀眾可以不用入場買票,都可以看到其中20套精選作品,節目縱已無聲無色落幕,但對我而言,不能當沒事發生,這是一件值得花時間做資料搜集,再書寫出來的重要事情。
然而我跟大部份市民一樣,只知其名,不知其實,為了解更多,早前專程訪問了三位跟這個活動有關的人,第一篇出現的,是以及第六屆(2011)鮮浪潮參賽者、電影編劇卓亦謙(Nick,又稱阿卓),由張繼聰、白只與萬梓良主演的《今晚打喪屍》,正是阿卓自2012年入行以來,第一套正式掛名做編劇的電影作品,透過他的回應,可以從微觀角度,知道「鮮浪潮」三個字背後的實際運作,以及它對香港電影界發掘及培育新晉發揮甚麼作用。
Q = 游大東
卓 = 卓亦謙
Q:2011年,亦即是你在香港城市大學的創意媒體學院(SCM)畢業的前一年,你參加了第六屆「鮮浪潮」,作品是《至少在夢裡》,你身兼導演和編劇。你當年為何會想參加?如果一般對拍片有興趣的人想參加「鮮浪潮」,怎樣才可以獲得參賽資格?
卓:2011年,當時知道那屆每位入圍「鮮浪潮」(本地競賽部份)的參賽者,都有港幣四萬元的Budget(拍攝及製作資金),這個數額,於是而言是極好了。由於每屆「鮮浪潮」都有兩個組別,大學組與公開組,如果是學生的話,必須透過學校老師報名,所以一聽見這個消息,就立即向譚家明導演報名,他是我當時在SCM的老師,要爭取在學生組入圍,首先要過老師篩選這一關,要向他Present故事大綱,片長不可超過30分鐘。Present結束後,譚家明便對我說:「阿卓,你報名啦!」(至於公開組,我看過鮮浪潮官網的「參加初選者資格」和「參賽指引」,列明參賽者的年齡介乎18歲至35歲,需曾參與過商業/獨立電影/短片製作,其負責崗位以導演或編劇為佳,報名時要提供履歷、參與電影製作的經驗、400至1000字的預計拍攝計劃內容及處理手法大綱,又需呈上一齣過往的代表作,經過遴選和面試成功後,方能入圍。)
Q:在校內要爭入圍參加「鮮浪潮」,競爭大嗎?
卓:校內競爭不算大,反而入圍後,無論學生組或者公開組,都要一同爭奪最高殊榮 —— 「鮮浪潮大獎」(每組另設最佳電影、最佳攝影、最佳劇本、最佳創意各一,以及多於一部參賽作品獲頒發特別表揚獎),所以作品與作品之間的直接競爭大得多。比如我在公開組遇到幾位師兄,包括《三月六日》的黃進(奪最佳劇本)、《淹沒》的「小野」盧鎮業,還有當年的「鮮浪潮大獎」得主,《朝生暮死》的阮智謙,學生組則有《關公大戰外星人》的梁仲文(來自香港理工大學,奪學生組最佳創意獎),所以我那年的競爭是比較激烈的。
Q:你說那年的「鮮浪潮」爭獎「爭崩頭」,你最後有沒有得獎?你覺得參加這次比賽,對你現時成功投身電影工業成為編劇,又有何等意義?
卓:《至少在夢裡》最後沒有在「鮮浪潮」得到任何獎項,但卻令我之後參加「第18屆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
「鮮浪潮」與「ifva」的分別是,前者會由主辦單位提供資金,參加者要入圍後才開機拍攝,所以作品必然是全新製作,他們亦會要求在報名後一年內,不能以同一條短片參加其他比賽。
反觀後者不會出錢資助參加者拍片,只會列明作品在某個日子後完成或重新製作(細讀第22屆ifva參賽要求,這次比賽於2016年10月17日截止報名,寫明作品要在2015年10月1日或之前完成或重新製作)。是故我參加「ifva」已是2013年的事了(第18屆),很有趣,我又再遇上同一班參賽者、同一批作品,黃進啦、小野啦、《關公大戰外星人》(梁仲文)啦,結果黃進的《三月六日》在「ifva」奪得金獎,我的《至少在夢裡》就獲頒銀獎。
至於這次比賽的衍生後續是,黃進後來在「第49屆金馬獎」(2012)入圍「最佳創作短片」;我呢,就比較得意,因為我在facebook比較活躍,參加「鮮浪潮」後,我就主動add了一些導演的帳號,比如郭子健,我當時的想法是,就算我親自上門,向全港所有電影公司送光碟,導演都未必會看我的短片,但他們每天都會用facebook,惟有用一個軟性的策略去接觸他們。
剛巧差不多時間,我在facebook分享了《至少在夢裡》其中一位演員的相片, 有次郭子健見到,私信問我:「她是誰?」我心諗,郭子健導演喎,我很喜歡他執導的《打擂台》和其他作品,我便說,她曾經拍過我的短片,並隨即將《至少在夢裡》的連結傳送給他,之後沒有回應,直至一兩個月後,郭子健突然寫了一篇影評給我,說他頗喜歡《至》,再問我:「不如一齊寫吓嘢啦!」於是我就成為他的編劇團隊其中一位成員。
Part 1總結:
從阿卓的回應,相信讀者大致掌握「鮮浪潮」的基本運作,查實現時已在電影圈薄有名氣的行業新晉,如黃進,如黃偉傑,如許學文,如歐文傑等,最初都是以「鮮浪潮」作為跳板,逐步建立自己的事業,亦反過來讓行內前輩認識這班生力軍,正好做到「杜Sir」當初發起舉辦「鮮浪潮」培育新血的預期目標。
記得看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直播,當《樹大招風》三位導演擔任「新晉導演」大獎的頒獎嘉賓時指出,2016年香港總共誕生了28位新晉導演,當我聽見這個數字時,內心也不禁嘩了一聲,香港的電影界好像好一段長時間沒有試過那麼朝氣勃勃了,實在令人振奮。
從微觀的角度剖析,「鮮浪潮」是造就這股影壇新力量崛起,這一點絕不會錯,但一隻手掌拍不響,到底還有哪些原因,帶動香港電影工業吹新風?下一篇,將會繼續有卓亦謙更多回應,同時亦有第十一屆(2017)鮮浪潮參賽者、《衝三小》主持人「爆呔占」梁天俊(Jimmy),以及鮮浪潮電影節有限公司副主席兼影評人舒琪的專訪,嘗試以較宏觀的角度審視之。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