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逛書店.一】聞着咖啡香打書釘 新型書店成千禧世代新蒲點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世界宜居城市排行榜的排名準則中,書店數目原來十分重要。根據2015年的「全球城市文化報告」(The World Cities Culture Report)統計,香港有1,540家書店,全球排行第二,僅次於上海的3,800間,作為文化之都的巴黎也僅有1,134間書店。數據似乎反映香港人很愛書。但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快到了,卻絲毫感受不到一點身處書店林立城市應有的優雅,今天年輕人一窩蜂地看電子書、網絡小說、微博連載,靠販書營生的行業是否已開到荼蘼?千百年來,往書店挑選一本書那種香盈懷袖的風情,是否一去不復返?然而,近年在中國大陸及台灣卻湧現不少充滿創意的新型書店,這股綠色的書苗何時才會蔓生到香港這海角小城呢?撰稿:曹民偉

今天很多書店附設咖啡室,鼓勵讀者可以坐下來多盯盯書。圖為蘇州「貓的天空之城」概念書店。(視覺中國)

你多久沒有上書店買一本書了?香港人平均每周才看三小時書(不包括雜誌漫畫工具書),朋友圈子中一年沒有讀一本書的大有人在!

記得小時候根本沒錢買書,總會到家附近既賣文具又有幾個書架賣書的馬健記書店「打書釘」——原來這個詞兒也是香港人獨有,即好像書釘般死死盯在一本書身上。那時候,有些書店索性掛出「不准打書釘」的牌子出來,台灣作家楊照甚至寫過他少年時代在書店「看白書」以至盜書的雅癖。今天很多書店附設咖啡室,卻是鼓勵讀者可以坐下來多盯盯書。

除書店外,江蘇江陰市公共圖書館亦與咖啡館合作,推出與設有咖啡室的圖書館分館。(視覺中國)

中國人的書肆歷史可追溯到漢代,已經有販賣竹簡帛書的記載,往後文人建立藏書閣靡然成風,書林、書棚、書堂、書經籍舖等相繼出現,既刻印板也販賣書籍,宋代以後稱為書坊,而到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喚作書店或書局。

這幾年在中國大陸走南闖北,落腳每個城市都有定下心及停靠下來的地方——不在大酒店,也不在星巴克,而在一家又一家四邊壁壘以書築作圍城的新型書店,像廣州的「方所」、上海的「衡山.和集」、北京的「言几又」,以及南京的「先鋒」、長沙的「德思勤」、青島的「如是」……這些溫煦而不張揚的名字,都是滿溢着書香與咖啡香的「第三地」。

+1

從前,文青愛流連的「第三地」,總離不開咖啡館,像巴黎人常說的:「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往咖啡館的路上。」然而,千禧世代的年輕人愛蒲的地方,已不滿足於一爿咖啡館,而轉變成一間新時代複合式書店。

閱讀更多【閒逛書店】系列文章:

上文節錄自第11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9日)《兩岸三地新型書店集錦 書香飄在創意中》。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曹民偉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