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親友離世 六旬子從心痛到期待死亡:「走得安樂是福」

撰文:余秋婷
出版:更新:

一年之內,他面對了四次死亡,姐姐、媽媽、父親與姐父相繼離世,依依不捨,亦心痛家人被疾病折磨。
「係與生俱來,當見住佢地受苦,係會好心痛」,李志成(Paul)今年60歲,面對媽媽離世前多次進出醫院,父親臨終前不斷受苦,多次提及很乏力、很辛苦、很想走。Paul形容父親「唔識死」,至父親彌留一刻, 他突然「期待」死亡,感悟: 「走得安樂安詳是福」。

Paul(左二)為父親辦理殯葬儀式。(圖為紀錄片《伴生》劇照)

母親離世 父親不捨喃喃自語

在母親喪禮中,父親松哥在靈堂叮嚀母親要走得安心,淚珠串串滑落,說着:「下世一定會搵你,我同你講過我哋係三世姻緣。」父母結婚60年,去年初,母親驟然離世,父變得沉默寡言,不欲與人交談,卻不時喃喃自語:「阿梅(母親的稱呼),我好快就會落黎」,Paul只能安慰他,母親走得很安詳。

母親離開後,父親健康急轉直下,肺炎慢慢擴散,又心臟病發作,要到律敦治醫院留院,先後接受不同手術,臨終前,父親多次提及很乏力、很辛苦、很想走,Paul形容他「唔識死」。

自太太離世,松哥依依不捨,變得沉默寡言。(《伴生》劇照)

父神智不清 忘記截肢

由於家族有遺傳的糖尿病,父親雙腳開始潰瘍,發出臭味,最終聽從醫生指示截肢,切除膝頭及以下位置,惟手術後,松哥開始神智不清,有時甚或忘記自己已完成手術,由於失去雙腳,松哥在床上難平衡身體,不時會跟兒子說:「幫我扶一扶隻腳,我想坐得好一點,你睇我,坐到側埋一邊」,Paul聽到後非常心痛,只好掀開被子,摸摸大腿位置,假裝扶他一把,不想讓他自感有缺乏,「當時我只可以以笑相對,唔通對住佢喊咩?」

兩個月後,父親就離開人世,Paul現在回想,說:「早知係咁,就唔會做手術,講真,好難聽,中國人嘅講法係死無全屍,少左隻腳,但無辦法,果一刻唔知道佢會捱到幾耐。」

李氐一家合照,所謂的合照其實是證件相,七十年代申請廉租屋時規定要遞交一家人的證件相。(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習慣死亡 「期待」死亡

在過去一年,Paul面對四個親人先後離世,先是患有嚴重糖尿病的姐姐,然後是母親,再到父親,完成父親喪禮後,姐夫亦昏倒家中,被發現時已然離世,「我已經熟習左每個殯葬儀式,完全知道點樣做」,多次面對死亡,Paul反而學曉「期待死亡」。

母親在生時,家人沒有特別提及姐姐之死,殯葬儀式悄悄進行,反而彌留一刻,Paul在耳邊說:「阿媽,家姐已經走了,佢安排好所有東西,等你落去」,母親合上眼睛,不消一會,安詳離開,而父親則在外甥女的歌聲中去世,家人陪伴在旁。

「我哋都覺得好安心,如果佢哋唔走,我哋仲覺得辛苦,因為見住佢受苦。」父母沒有事前作任何預設醫療指示,家人一致決定不作任何急救,Paul沒有任何包袱,亦無懼背負不孝的罪名,「走得安樂安詳是福」。

松哥的曾孫女擺滿月酒,所有最重要的家人都難得相聚。(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Paul早前與親友一同觀賞《伴生》的首映,他笑言每次都會「被搞喊」。(余秋婷攝)

紀錄片《伴生》花了兩年,跟拍了3個家庭面對死亡的情況,Paul是其中之一。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服務經理周淑娟指Paul與家人面對死亡的豁達非常難得,她認為現時的長者對死亡愈來愈開放,甚或有長者早為自己選好遺照,準備好身後事,反而年輕人總是以嘻嘻哈哈的態度逃避,但骨子裏卻懼怕死亡,期望影片掀動大眾反思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