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得安樂】難堪父親喪事馬虎 新派禮儀師向家屬公開細節陪足全程

撰文:何潔泓
出版:更新:

早前一項關於殯葬服務的調查顯示,愈來愈多人希望喪禮趨簡約寧靜,近三分二受訪者希望儀式收費細節更加透明。吳澤峰因為父親喪禮的難堪經驗,轉行當禮儀師,矢志令殯喪更簡約透明。他嘆道,香港人連死後也要面對土地問題,愈來愈多人選擇身後化繁從簡,讓塵歸塵、土歸土。

吳澤峰曾遇不盡老實的禮儀師,為父親辦了場馬虎的葬禮,於是他毅然入行,改變殯儀業的封閉情況。(黃寶瑩攝)

年輕一代擺脫傳統 捨棄吵鬧、專心悼念

調查機構「愛百合」代表卜雅穎表示,戰後一代的教育水平較高,他們願意多作嘗試,希望擺脫傳統,舉行個人化葬禮。卜雅穎指出,為了舉行個人化的葬禮,不少客人願意花時間與禮儀師開會,親自選擇照片、顏色與音樂。靈堂亦會播放逝者喜歡的音樂,以鋼琴伴奏帶動氣氛,有客人更會播放大戲粵曲,紀念老一輩的先人。她又指,現在不少服務使用者希望專心悼念親人,因而把繁複的物流交由公司代辦。

而吳澤峰則當了7年禮儀師,辦過數百場葬禮,他到過最樸素的靈堂,只有逝者的照片、數朵鮮花、棺木與靈車,是一場靜靜的追思會。他解釋,從前多有大家族,死後便會風光大葬,而且人們多信奉佛教和道教,佛教需要誦經和作法超度死者,道教則有「開壇請聖」、「誦經禮懺」和「破地獄」等儀式。來到現在,不少家庭趨向化繁為簡,有客人不願看到靈堂煙霧瀰漫,便會減去上香環節,家人也要求以柔和的笛子代替響亮的嗩吶、以安靜的文齋代替繁複的破地獄,寧靜地追悼逝者。而沒有宗教信仰的新一代,更不會進行傳統儀式,只望舉行一場靜靜的葬禮。

鑽石山火葬場著重天然光,讓人感覺舒坦而寧靜。(黃寶瑩攝)
場地以園林風格設計,大自然元素帶來祥和平靜的氣氛。(黃寶瑩攝)

殯儀行業「圍威喂」 缺乏資訊、質素參差

殯儀,一直是神祕的行業。外人難以入行,網上資訊少之有少。

十年前,吳澤峰的父親離世,他透過醫院聯絡到糟糕的禮儀師,負責人沒有解說詳情,只是開了個價,拍拍心口說能夠辦妥。葬禮開始,吳澤峰才發現場景距離想像太遠,場地很細,禮儀師打點馬虎。面對草草了事的葬禮,他心裡遺憾,為了不讓別人重複難過經歷,便放棄社福工作轉行當禮儀師,希望為人認真策劃葬禮。

吳澤峰入行後逆流而行,決意將素來封閉的殯儀資訊變得透明,跟客人清楚解釋每個細節,他慨嘆:「從前的行家為了保持優勢,不願透露詳情,圈子封閉,他們的姿態便高,把事情交帶給堂倌就離去,更莫說處理每個細節。」吳澤峰不願做這樣的禮儀師,他深信市民應有更多知情權,因此每次都為來者說明價目,詳盡介紹不同的壽衣、棺木和服務,而且堅持處理每個環節,申請死亡證、火化或土葬文件,更會全程陪同主人家渡過守夜至出殯的儀式。

吳澤峰曾遇過一對孤兒寡婦,丈夫離世,家庭失去經濟支柱,他幾乎義務為他們計劃葬禮。他最感動的,不是賺到幾多錢,而是看到人們滿足心安。

火葬場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的「境內優異獎」。通透的大圓頂、禮堂出入口設計分隔,避免親友間的傷感情緒互相牽動。(黃寶瑩攝)

土葬開支龐大 親人選海葬免折騰

在香港,人死後,還要面對土地問題,親人被長期折騰,處理後事。

吳澤峰說:「香港有土地問題,很少人有能力土葬,大多親人選擇火化,但等骨灰龕就像排公屋,需排上三至五年。」在過渡期間,禮儀師會安排骨灰安放道堂,漫長的輪候才開始。

在香港進行土葬要面臨天價墓地。據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網站顯示,土葬10年而不得續約需付2萬;土葬10年而可無限次續約收費2.8萬,之後每續10年約額外多收2萬元;永久使用墓地則是28萬。只選10年的話,到期後骨殖將被起出。選擇火化的話,香港只有8個公營骨灰安置所,遠遠未能趕上輪候數量。據2010年的「各界關注骨灰龕法案大聯盟」意見書,當時的公營骨灰龕位只有16.8萬個,近萬人申請餘下90個空位。審計署文件顯示,未來20年每年的平均死亡人數和火葬宗數分別為5.5萬人和5.2萬宗。舊人猶在,新人沓來,骨灰龕位嚴重供不應求。

2012年,食環署推行「地區為本骨灰安置所發展計劃」,希望全港18區共同承擔安置責任,可惜區議會及地區人士強烈反對,不少項目都延遲研究。2016年9月,城規會有條件通過葵涌興建12層骨灰龕大廈的申請,提供約2.3萬個骨灰龕位,卻只能舒緩少許壓力。

人死去,尚要面對政治與土地問題,因此近年愈來愈多人選擇「塵歸塵、土歸土」,把骨灰撒到大海,隨浪漂游,或者灑到紀念花園,隨水珠滲入泥濘。談起自己的葬禮,吳澤峰早已想好,「我想要簡約的禮堂,火化後把骨灰撒掉。我見過很多日漸失修的墓碑,如果孝不過三代的話,倒不如讓後人無慮。」他笑着道出簡約葬禮的心願,並補充一句:「其實很多儀式都是做給人看的。」

2012年,鑽石山靈灰安置所新建1,500個骨灰龕位,但很快就爆滿,供不應求。(黃寶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