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軍事遺址建水管 英古蹟迷銀行家發聯署促水務署移除

撰文:黎梓緯
出版:更新:

今年是香港淪陷75周年,悼念儀式不時舉辦,希望市民毋忘慘痛歷史。
惟有人發現曾是香港保衛戰的重要戰場、早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黃泥涌峽軍事遺址,最近遭水務署興建水管,破壞景觀,附近亦已雜草叢生、古蹟失修。退休銀行家Philip Cracknell(郭菲臘)發起網上聯署,促請當局移除水管,保護文物及尊重歷史。
呼籲保育軍事遺址的責任竟落在英國人Philip身上,30年前因工作來港,其後落地生根的他,對香港一直情有獨鐘,並熱衷研究本地二戰史,退休後更不時自發帶團到黃泥涌峽講解當地的慘痛過去。

水務署在其中一個機槍堡前鋪設水管,更用石屎躉支撐。(黎梓緯攝)

日軍侵港 戰士死守

研究香港二戰史多年的Philip,在微雨的下午,帶記者走到大潭郊遊徑的起點。他首先介紹已被雜草遮蓋的士兵營房,慨嘆建築已殘破不堪,然後再沿路闡述該處的歷史傷痕。

黃泥涌峽在約75年前是一個戰略要地。1941年12月19日,日軍已佔領新界及九龍半島,數百名本地義勇軍及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團,利用黃泥涌峽的兩座機槍堡及高射炮,抗擊已在港島東北面登岸,並向黃泥涌峽推進的上千名日軍。雙方進行了一整天的激烈戰鬥,死傷慘重,最後只餘下四至五名義勇軍倖存出降,部分受重傷的士兵則遭棄在堡內或被日軍所殺。

當天戰事的失敗,標誌著香港即將淪陷,港督楊慕琦六日後(25/12)向日軍司令投降,香港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

This is not a British colonial war, is a world war......Japanese occupation was a black history of Hong Kong......We should not forget about that. (當年不只是一場英國殖民地戰爭,更是世界大戰......日佔時期是香港黑暗的歲月......我們不應遺忘。)
Philip Cracknell
Philip發現水務署鋪設水管後,立即發起網上聯署抗議。(黎梓緯攝)

Philip:士兵墳上建築 極不尊重

是次受建築影響的機槍堡名為渣甸山二號(JLO2/PB2),Philip上月到該處參觀,發現其中一個機槍堡前竟鋪設了一條粗水管,並用石屎接駁,他以「醜陋」形容景象,並對在歷史文物前,有這樣的工程感吃驚。他認為政府沒有盡力保護文物,在曾經死傷無數的機槍堡前建水管,不但影響景觀,亦不尊重死難者及歷史,如同在士兵墳上建設。他遂發起網上聯署向水務署抗議,現已收集到逾900個簽名。

參與的人除了來自香港,亦有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及紐西蘭等,更有人留言表示自己祖父就是當年死在該處的士兵。

聯署網頁:https://goo.gl/I6MMav

在戰事中犧牲的有加拿大軍士長約翰‧奧斯本。(加拿大國防部網頁)

軍士長、港大生相繼犧牲

當天戰役陣亡的,還有加拿大溫尼伯榴彈兵團的軍士長約翰‧奧斯本(John Osborn)。在日軍圍攻一號機槍堡,並在堡上的通氣管投入手榴彈時,奧斯本將手榴彈一一拋回,但其中一枚卻趕不及撿起,他立即大叫以警告隊員,然後以身覆蓋即將爆炸的手榴彈,壯烈犧牲。奧斯本死後獲追頒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堡內還有一名香港大學文學院學生、下士洪棨釗,因堡內中尉受重傷,故暫代指揮,最後在突圍時陣亡,死時僅約20歲。

Philip表示,當局或忽略了該處曾對保護香港發揮作用,認為香港當年雖然是英國殖民地,但二戰並非只是殖民地戰爭,而是世界大戰,接下來的日治時期更成為香港史上最黑暗一頁,故他認為不應遺忘這段歷史,促請水務署將水管移到別處或改建,亦希望政府可修復部分已生鏽的資料牌及古建築,並應清除雜草,好讓市民憑弔、學習歷史。

戰前的黃泥涌峽徑,圖中顯示士兵營房的位置。(Philip Cracknell提供)

黃泥涌峽軍事遺址散布在大潭郊遊徑。
沿路可見到彈藥庫、部隊營房、高射炮台及機槍堡等。
1941年12月19日,日軍搶攻最有戰略價值的黃泥涌峽,短短一天已佔領該處。
當天戰役為香港保衛戰最慘烈一次,守軍死傷逾百人,標誌著香港即將淪陷。
政府近年在行山徑上豎立資料牌,惟大部分遺蹟已日久失修。

黃泥涌峽曾是港島抗擊日軍的重要防線,惜最終失守。(Philip Cracknell提供)

漁護署曾要求以暗喉鋪

該段新鋪設的水管是為更換大潭郊野公園內一條老化水管,用作將東區食水泵房的食水輸送至大潭水塘道的食水配水庫。漁護署指早於去年10月已建議水務署在接近軍事遺址一段的工程,以暗喉或在鄰近下坡位置進行,其後亦要求施工時,須與鄰近樹木、行山徑及軍事遺址保持適當距離,並在工程完成後補種植物。古蹟辦今年2月亦曾要求水務署在該範圍內進行工程時,要避免對附近軍事遺址造成任何不良影響。惟因承建商表示技術上難執行,最終以明喉鋪設。

水務署:採明喉鋪設為減少挖地範

水務署回應事件時指,在工程設計時,因環境所限,已將水管鋪在距離碉堡外四米的位置,同時考慮工程可能對碉堡和斜坡的安全和穩定性有影響,故採用了明喉鋪設方法,以減少挖地範圍。署方續指已諮詢相關部門,確保工程不會對碉堡的結構做成影響。水務署高級工程師曾頌文表示,古物古蹟辦事處近日再提出建議,檢視其中一段鄰近碉堡水管的走線,在技術可行下減少景觀上的影響。署方與承建商計劃將該段水管改為暗喉,亦會增加設施以防滲漏影響現有斜坡及碉堡的建構安全。

對於水務署將改建水管,Philip歡迎決定,但亦不會放棄向政府部門爭取保護該處的各個古蹟。

60歲的Philip不時帶團到黃泥涌峽徑講解歷史。(Philip Cracknell facebook)

愛香港的英國人 辦團講歷史

60歲的英國人Philip,大學修讀經濟,畢業後在倫敦一銀行工作,對香港早已情有獨鍾,「當年很多人都談香港的美好,來港是我的願望」。1985年Philip願望成真,來港發展事業。他認為香港的醫療、教育及治安都很好,落地生根,眨眼超過30年。他愛上行山活動,就因覺得香港「too crowded(太擠逼)」,在郊外遠離人煙令他舒暢。

Philip行山時看到路上有不少古蹟,但從前未有資料牌,難以了解歷史。自此Philip開始研讀香港二戰史,退休後從英國、香港的博物館、檔案館及大學圖書館等找來不少資料,整合成一本本資料冊,有時帶同金屬探測器在行山徑上搜索軍事遺物,曾發現士兵名牌、子彈及手榴彈等。此外他又開始寫博客,不時將新發現上載網上分享。

Philip亦會在每年11、12月帶團遊覽黃泥涌峽徑及講解歷史,參加者不乏本地年輕人,亦有家長帶年幼子女前來「上課」。他表示聽過不少人對自己從來未學過這段歷史感驚訝,同時感謝Philip的貢獻。

2009年列二級歷史建築

黃泥涌峽軍事遺址,古物諮詢委員會於2009年12月將其評級為二級歷史建築物,即定義為「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的建築物」,不過古諮會曾表示二級建築應以建築物價值相稱的方式來保護,日後如有資料顯示該建築物具較高文物價值,古諮會會考慮將評級提升。

機槍堡通風口已破損,用作隱藏建築的小石已剝落(左上及右上)。高射炮台已遭雜草覆蓋,徑上有資料牌亦生鏽。(左下及右下)(黎梓緯攝)

該處近年豎立不少資料牌供市民認識歷史。惟Philip指政府仍未盡力保護整個軍事遺址,除了部分資料牌已生鏽外,基本上各座古蹟均受雜草包圍,加上受盡風吹雨打、日久失修,很多已破損毀爛。碉堡有通風口爛出缺口、不少建築上原鋪有用作掩藏建築的小石,現時大部分已剝落。Philip希望政府可維修黃泥涌峽徑上的古蹟,至少也先把雜草清理,「始終不知這些建築還能撐多久」,Philip憂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