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感人語】不忿是最大的原動力 源禾波王Duncan惠龍兒

撰文:劉家朗
出版:更新:

洋人外表,精通兩文三語的Duncan Reid 惠龍兒,在源禾路街場成長,至今逾香港甲一征戰9年,成為香港籃球隊的首席中鋒。成功背後,原來他一次又一次被人看扁,但這竟成為他的進步原動力。
攝影:龔嘉盛
記:香港01記者 Duncan:Duncan Reid

(龔嘉盛攝)

記:什麼時候開始籃球?

Duncan:12歲開始接觸籃球,16歲初次打球隊,在香港甲一聯賽征戰至今第9年。入球隊前,還在訓練游泳,當時為興趣想接觸籃球,便和其他游泳隊友到街場打籃球。

記:為何放棄游泳?而轉打籃球?

Duncan:因為母親的關係從7歲起習泳,有一次在D1分齡賽中勇奪50米蝶泳金牌,相信不打籃球的話,我會準備以100米蝶泳為2012年倫奧而奮鬥。但是打籃球真的很快樂,當時因為在澳洲的泳隊教練離任,就想給自己一年時間去認真打籃球,試試效果,一打便打了10年。

(龔嘉盛攝)

記:源禾路對我的成長?

Duncan:源禾路對我很重要。因為一開始跟球隊沒有太多自己訓練的時間,源禾路給我很多空間,去訓練個人技術,或者嘗試不同技巧。如果每日不在球隊訓練的話,我便會到源禾路打到關燈才離開。

(龔嘉盛攝)

記:初次打甲一的經驗?

Duncan:那時還未打安青,在一支前甲一球隊試訓,誰不知教練說名單也沒有我份:「你坐幾年,一定可以打甲組的。」當時安青剛剛「升班」甲一,我便跟了安青。第一次正式比賽是銀牌賽在麥花臣對戰福建,那時福建還有李偉倫、蔡芳裕、梁國成等球員。我感覺自己經驗不足之餘,在球場上有很多事也控制不到,節奏、體能和技術也跟不上,但我知道只要肯下苦功,我一定能夠跟得上。

(龔嘉盛攝)

記:如何提升自己?

Duncan:這10年,我主要跟師父翟文強(波爾)做個人訓練,沒有他便沒有我。每一次沒有球隊收留我,每一次別人認為我實力未夠,他也會支持我,教我如何做下一步。我相信自己的訓練次數比平常人多,一星期只少5日,甚至6日,有時每日不止一課。

(受訪者提供)

記:10年來有低潮嗎?

Duncan:第一年代表南華的時候,在總決賽Game 5告負永倫。那年我一直負傷上陣,加上剛轉隊未習慣,壓力很大,譚偉洋也受傷了,我便刻意地復出逼自己打得很辛苦。另外一次低潮,是兩年前再次在Game 5輸給永倫,那場一直領先着的,加上球隊全年的表現出眾,遺憾最後一場落敗。另外當然是今年落選CBA。

(龔嘉盛攝)

記:CBA的經驗?

Duncan:CBA選秀比較新,只有兩年。我覺得CBA需要的球員質素不同,和我想像中不同,今年見識到他們打法,試過一次後我清楚整個流程,下年便知道要如何部署,還要改善如何跟CBA球隊聯絡方式。不過,這次低潮對我來說是好事,因為每一個低潮給予我動力再去提升。我未被選中後,心態不同了,決心和渴望增加了,選秀會前不少人覺得我達到CBA水平,但落選後他們又覺得我未達到。

(龔嘉盛攝)

記:你認為自己在甲一聯賽裡超班嗎?

Duncan:我不認為。因為近幾年有不少外援加盟甲一球隊,班尼斯、賀斯福等很多內線球員,飛鷹也有一個6呎5的前鋒來自美國,香港的籃球聯賽正在提升中,這對香港球迷來說是好事,對我的挑戰性也提高。

其實我一直被香港和中國的媒體看扁的。早兩天有媒體前來訪問球隊訓練,當時記者問我的隊友:「周圍的球隊也找來外籍中鋒,為何你們不找一些來後補Duncan呢?」我認為別人的想法並不重要,只要我繼續證明給人看我的實力。

(龔嘉盛攝)

記:在加拿大打大學隊的時的籃球水平如何?

Duncan:加拿大的籃球文化差很遠,球員的籃球智慧高很多,打法是打團隊,籃球的層次亦較高。CBA或SBL很多時以Pick and Roll或者單擋射手便完成進攻。在加拿大時很難做到以上進攻,因為他們會設法令你做不到Pick and Roll,從而我學識了團隊防守。

(龔嘉盛攝)

記:Tim Duncan如何影響你?

Duncan:他在球場上的態度。因為香港籃球文化有一個毛病,很多媒體說起籃球就會是「About Me」,太集中於球星。外國球隊會是「About Team」,而Tim Duncan是很好的例子,就算他拿下五個冠軍,他也是以球隊為重心。

(龔嘉盛攝)

記:香港人當你是外國人嗎?

Duncan:有人有,有人沒有,一半一半吧。很好笑,我以前打得未夠出色的時候,有人會當我是「Local」。到現在打得好的時候,那些外籍球員便把我當成外籍球員。所以打得差就是「Local」,打得好就是外援。

(龔嘉盛攝)

記:喜歡香港的文化嗎?

Duncan:我最喜歡吃叉燒飯。以前在外國升學時,當地的食物很難吃,我便去了唐人街的茶餐廳,那裡的叉燒也是很難吃,跟香港沒法比,更令自己懷念叉燒飯。現在有時經過旺角,如果那天不用比賽的話,我也會吃肥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