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手作】十指搓出港式點心小食 誓保快將被遺忘的本土文化 

撰文:吳嘉欣
出版:更新:

「藝術本身很有多個井,音樂是一個井,電影是一個井,其他創作如詩畫也是一個井,雖然它們打水的位置不一,但全部都可以打通,我做的就是如何打通它們。」從大學畢業到踏入社會工作才不過兩年,但眼前堅持用十隻指頭做手作的黎若曦,似乎比同齡的年輕人想得更深,看得更遠;對她而言,之所以創立「十兄弟手作」,是希望有一個小空間讓自己自由地發揮反叛因子,創作自己喜歡的事物。看着她輕易地用樹脂黏土捏出燒賣、叉燒包、蝦餃等點心造型,誰知道她早在讀書時期,已埋首房內搓搓捏捏,成就出如今的工藝,「單靠這門手作餬口是一件不負責任的事,所以我真正『搵食』的地方是在別處,十兄弟只是守着自己想法的小空間。」
攝影:龔嘉盛

若曦從小便愛搓搓捏捏,對粉狀物更有份情意結。她自言小時候寧願玩橡皮擦,也不願做家課,這個讓她樂足半天的興趣,變成長大的一門小生意。

這個年頭,大街小巷都充斥着「手作」的字眼,每到假日周末,更是手作市場最為有人氣的時間,但嘗過寄賣及擺檔的若曦,自言現階段已不再執着於食物造型的款式或類別,寧願在技術層面上加入更多個人特色。「我會先考慮一件作品可以有什麼故事,其實這個過程也跟寫作有關,尤其當你寫作品或產品簡介時,更需要觸動別人,引起共鳴,而這種觸動也包含了自己的想法;加上我也會做freelance幫忙製作短片內所需要的道具,對我來說這些經驗對發展『十兄弟手作』都有莫大幫助,所以別以為我修讀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跟現在做的手作毫無關係。」

事實上若曦曾視過去的自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從致力發展個人興趣到變成一門小生意,不過是這幾年的事:「中學的時候,我根本沒有自己。在香港讀書,或許有很多人也不知自己在讀什麼,只知道要爭取好成績,所以不論是小學還是中學,我不曾認為自己有讀過書。」直至升讀大學,若曦才真正開始塑造自我,至少科目是自己選,而不再是中學那種不是文科就是理科的「硬食」格局,「大學有很多機會讓你獨自思考,所以我在大學時期才開始『摸』出自己喜歡做什麼。」

炭爐雞蛋仔車仔檔如今已「買少見少」,但為了留着昔日本土飲食文化,若曦採用3D打印技術,做出炭爐車仔檔的模型,再配以樹脂黏土製成的雞蛋仔,嘗試回復昔日本土街頭飲食的風貌。

藉作品說故事 

然而凡事也不是一步登天,若曦也經歷了很多細碎的創作過程,才拼湊出今天這個「十兄弟手作」品牌。「我在修讀高級文憑課程時,已開始用樹脂黏土做手作,那個年代,我曾嘗試在Yahoo拍賣場寄賣,當時賣的都是蛋糕仔,也有做過冬甩,總之那個時候捏出什麼便賣什麼,卻無靈魂可言。直到升讀大學,開始欣賞別人的電影作品及文章,我才發現文字很重要,原來每個作品背後的意義才是它們的靈魂,於是我也開始思考自己的作品風格又是什麼,為何要這樣做?有了這些啟迪,我便想努力推動一個概念,人的一雙手,當中十隻手指,是可以創造出無限可能:我寫作時要靠這十兄弟、做手作時也要靠這十兄弟,腦袋轉過來後便輪到這雙手,所以我便為自己的品牌改名為十兄弟,十兄弟就是我的『朵』,人們只要記得十兄弟這個名便足夠。」

人的一雙手, 當中十隻手指, 是可以創造出無限可能: 我寫作時要靠這十兄弟、 做手作時也要靠這十兄弟, 腦袋轉過來後便輪到這雙手, 所以我便為自己的品牌改名為十兄弟。
黎若曦
若曦早前更乘着中秋節之勢,以月餅模型為主體,再在底部嵌入鉛筆刨,變成幾可亂真的食物造型文具。
用畫筆輕輕沾上水及水彩,重複在月餅模型上如髹漆般油上顏色,轉眼間「熟成」的月餅模型便大功告成。

充滿香氣的童年回憶

如今有不少手作人為迎合市場需求而趕上潮流,手工皮革品、押花樹脂膠飾物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手作,但作為90後的若曦,卻選擇以老香港文化為創作核心,製作一系列她自嘲為「麻甩」的港式小食。「我承認自己很膚淺,純粹很喜歡香港的懷舊食物,所以便做出這堆手作。然而我也並非喜歡老香港的全部文化,就如自己的童年一樣,有很多回憶我都不喜歡;加上我們在這個經濟社會主導的環境下成長,有很多東西你未必想要,所以難得有些東西可以烙在心坎,自然零舍不同,特別教人難忘。」

小時候家住馬鞍山耀安邨的她,對街上擺賣小食的小販車仔檔尤為深刻,對她而言,那個終日困在家做功課的童年,就只能靠樓下車仔檔散發出來的香氣成為其精神食糧:「那時候家住在4樓的我,只要一嗅到這個味道,就知道下面的小販檔開始擺賣。每當父親拿起鑰匙,便代表他要到樓下買小食吃,於是我當日的希望便會完全投放在父親這個舉動上;還有當時同樣停泊在樓下的富豪雪糕車,每當它的音樂從樓下傳入我房間的窗邊時,那種很想吃雪糕而令人坐立不安的感覺,都成為兒時的美好回憶,弔詭的是,長大後的我便會想創作與這些回憶有關的作品。」

除了將食物模式變成文具和頭飾,首飾如食物手鏈也是「十兄弟手作」的其中一款得意作。

嘆時代更迭快 誓保舊文化

然而隨着時代轉變,這些舊式小食的營運方式及包裝亦有所更迭,如今每當若曦在工作坊上拿出雞皮紙及車仔檔模型時,班上的學生或小孩都不明所以,眼見舊文化隨政府政策而被丟棄,若曦更堅持自己的手作路。「如今許多孩子都沒有見過舊式車仔檔,甚至有孩子問為何車仔檔沒有風扇或太陽傘?我後來才知道他們口中的太陽傘車仔檔原來是愉景灣那種,正因為政府總是嫌棄某些舊有文化有礙市容,而逐漸剔除它們的存在價值,變相這批新世代也沒有機會親眼看這些舊東西,所以我也很反叛,別人愈不喜歡保留的事物,我愈要去保留。」對若曦來說,要不是有着這種反叛個性,也未必有十兄弟的出現。「十兄弟的確承繼了我個人的反叛因子,你看到眼前的炸兩、燒味飯盒模型等都是媽媽眼中的垃圾食物,是兒時媽媽不讓我吃的食物,但我卻在長大後做出這些食物模型。事實上我認為這種反叛是正面的,它讓我恍如踏上跳板,為我彈出靈感,尤其當人踏入社會工作後,便要遵守各種規則,我們難以在工作中任意妄為,所以我便創立自己的品牌,透過作品表達自己的想法,當然東西能否賣出,就是自己的責任。」

若曦坦言,因着自己這門手作而接觸到很多人,大家的互動在她眼中幾近成為一個最為紮實的本土文化交流。「很多時候,老一輩與我們這一輩溝通時,甚或我們這一輩與後一輩交流時,總會變成爭辯。但我發現,中間仍有一條空隙,讓大家面帶笑容去交流及討論香港的生活,我認為這才是最值得珍惜的畫面。」

對若曦而言,工作檯就是她肆意反叛的小空間,將腦內的有趣想法憑十指之力捏出來,亦是保留自己個性的地方。
若曦的食物模型,主要以如糕狀形白色體的樹脂黏土製作,再用水彩、超能膠及一般打磨用具,便可以成就出食物模型。

黎若曦

兩年前畢業於公開大學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系,嘗過一年編輯經驗後,發現自由工作者的身分比較適合自己個性,於是靠着10隻小指頭,搭建「十兄弟手作」,透過這個品牌去留着自己喜歡做的事,更留着自己難得的反叛個性。熱愛老香港某些文化特色的她,希望透過製作懷舊港式小食,留住快將被遺忘的本土文化。

www.facebook.com/十兄弟手作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