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聯計劃】學聯新莊擬重寫會章 不排除普選秘書長

撰文:林璐菁
出版:更新:

兩年前的學聯(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在廣場上呼風喚雨,雨傘運動爆發初期,有力號令數以萬計的群眾為他們衝鋒陷陣。兩年過去,學聯經歷退聯風波,目前只餘下4間院校,影響力亦逐漸消散。學聯本月初正式換屆,新任代表會主席、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二年級學生黃健朗扛下這個重擔子。他接受訪問時透露,已與新莊成員達成共識,將邀請已「退聯」院校及其他大專院校,齊齊將學聯「砍掉重練」,合力重寫會章,正考慮重組架構、停收會費,甚至普選秘書長,望能吸引眾多院校重新「入聯」。來自澳門的他認為,面對中國共產黨的動員力、影響力,即使香港社運人數遠超澳門,反抗力量也未夠本錢分裂,重新建構新溝通平台,肯定是香港學界的優先目標。

經歷「退聯」風波後,學聯成員由高峰期的八間大專院校,跌至目前只剩下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嶺南大學及樹仁大學四間大專院校,改革實在急不可待。黃健朗透露,新一屆代表會成員已有共識,同意於來年重寫會章,並會邀請已「退聯」的香港大學、理工大學、浸會大學及城市大學,以及從未「入聯」的大專院校,合力將學聯「砍掉重練」。至於如何改革,黃健朗強調是「超級open-minded(開放態度)」,並無任何前設:「架構、運作也可以改。(記:普選秘書長?)當然有得傾。」

現時秘書長的職能,主要是執行由各院校代表組成的常委會所作決定,「若繼續維持秘書長現有職能,個人認為沒有普選的必要。」惟若其職能被改為「領導學界」,又或「代表整個學界」,「那就可能要想想其他(秘書長)產生方法。」此外,免收會費、以至其他學聯制度及會章上的不足之處,甚至改名,均可討論,「不排除(改名)叫香港本土學聯(亦可)。」各大參與討論的院校達成共識後,便能將方案交予院校公投,讓學生決定是否「入聯」。

來自澳門的黃健朗,於前年來港就讀中大,並於本月起正式擔任學聯代表會主席。(羅君豪攝)
2014年,學聯與學民思潮發起重奪「公民廣場」行動,引發了更大規模、長達79天的雨傘運動,而學聯的知名度、影響力更被推至高峰。(香港專上學生聯會Facebook圖片)

學聯能真正結合院校力量 非WhatsApp群組可比

社運圈常言道:「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現時退聯的院校也可以「各自努力」,為何認定各大專院校學生必須重構新平台,才能發揮影響力?曾任中大學生會常務幹事的黃健朗解釋,較早前學聯中人要私底下向其他人收風,才得悉港大罷課。近期城大停辦社工副學士課程,作為學聯代表會主席的他,竟是透過網媒報道才得悉有學生舉辦罷課集會,「或者大家覺得,自己有SU(學生會)都得啦,但你真正走入制度,才能體會(學聯)必要性……要有恆常溝通,很微妙的人際關係,才能真正結合力量,如果間中開個WhatsApp group,有件事才走過去幫手,遠遠不足夠。」

黃健朗並非土生土長港人,前年才從澳門來港,攻讀政治與行政學系。在澳門僅得數十人的社運圈子中,他是其中一分子,更有份參與近年連串社會運動,包括反離補法案運動、特首選舉民間公投等。在港親歷雨傘運動、「退聯」風波後,他坦言仍是羨慕,「即使公民社會有這些撕裂、這些討論,大家政見可能不同,但也是出於對香港這個地方有期望。左翼朋友想(解決)貧富懸殊、全民退保,右翼朋友關注新移民、簡體字……背後都是出於想這個地方好,只是解決方法不同。」相反,澳門的反建制力量非常薄弱,薄弱得不會、也不能將分歧「擺上枱面傾」,「大家都會發現,無可能拆出來,自己搞『一壇嘢』,怎樣也要團結在新澳門學社(澳門主要民主派政團)框架之內。」

在港生活接近兩年,黃健朗坦言已將自己當成香港及澳門人,雖暫未決定畢業後在何地發展,但相信不會停止參與或關注兩地社運。(羅君豪攝)

在雨傘運動之前,黃健朗認為香港與澳門並無太大分別,既面對同樣的社會問題,兩地政治制度也相似,亦在「民主回歸」框架下爭取民主。惟現時香港整個政治論述核心已由「民主回歸」演變成「自決」,而澳門人近年才逐漸形成身分認同,運動焦點開始集中於「保育」,譬如反對漁人碼頭興建高樓、反對開發路環等,與香港約十年前的社運模式類近。惟他認為,面對龐大的國家機器及建制力量,無論是港、澳兩地,人數以至力量仍不足以抵擋,「香港(社運圈)有幾多人?其實不是多很多,對比你要面對的東西,無這樣(分裂)的條件」。因此他希望,藉着將學聯「砍掉重練」,重新團結學界力量、建構新學界平台,「我覺得這才是香港,至少(香港)學界,未來短時間內要達成的東西,沒有一個有效平台、有效工具,談何可以有一個自治運動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