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學者:港珠澳橋車流量過分樂觀 「可能要50年才回到本」

撰文:吳光熙 陳嘉敏
出版:更新:

耗資千億的港珠澳大橋要洗脫「大白象」之名,車流量是一大關鍵。三地政府委託的顧問於2005年曾預測,大橋通車初期每日交通量約一萬架次。研究珠三角規劃的內地學者認為,當年估算過分樂觀,暫緩跨境私家車配額,「可能要50年才回到本」,同時達不到原來的經濟效益。
當年估算是否過份樂觀?11年過後,政府一直未交代最新車流量預測。

港珠澳大橋成本逾千億,政府曾於2009年估算大橋通車首年車流量每日可達9,200至14,000架次,但如果跨境車輛政策不變,加上與深中通道作用重疊,大橋經濟效益成疑,政府亦多次以正在更新數據估算為由,拒絕交代最新車流量評估。(梁鵬威攝)

政府未擬放寬中港跨境車 不推「粵車南下」

交通事務委員會主席田北辰、副主席鄧家彪均指,按他們了解,政府傾向不放寬領取中港車牌的門檻,增加中港跨境私家車數量,亦無意擴展粵港自駕遊至第二階段,容許「粵車南下」。


田北辰解釋,本港交通擠塞嚴重,兩地交通規例亦大不同,加上近年中港矛盾加劇,貿然引入更多內地車流,恐會惹來反效果。鄧家彪亦指,「香港交通情況太混亂,塞車太明顯,政府不會冒險做傻事,你放寛或者開放 (車輛)數量少沒意思,數量多政府又孭不起。」

學者:恐損大橋經濟效益


一直研究港珠澳大橋對區內經濟效益、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指出,當年三地政府商討時,一直都以開放雙向行車為方向,即放寬中港私家車配額,認為只有這樣才可達致大橋的經濟效益。「後來香港政府『縮沙』,擔心治安問題、塞車問題,要照顧香港的容量,決定看情況再看是否增加配額。」他認為三地政府如不放寬政策,大橋的「回本期」將會拖長,「可能要50年才回到本。」

 

鄭天祥又指出,當年估算車流量時對珠三角的經濟發展過分樂觀,但現時中國產能過剩,加上經濟發展放緩,令整個區域的貨運流量大大減少。

 

為方便三地居民往返,田北辰認為,大橋落成後,當局可鼓勵私家車車主泊車於人工島,再轉乘過境巴士。不過路政署長劉家強上月曾稱,一旦未能在本月底通過追加撥款,屆時便要刪去停車場、的士站等部分工程,意味轉乘計劃不能於大橋通車初期實行,田北辰指,「等於大橋廢了一年,簡直是國際笑話」。

私家車車主可在本月底開始,於網上申請進入嶼南禁區。(資料圖片)

自駕遊首階段反應差 大橋使用率成疑


大橋規劃期間,三地政府曾委聘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預測行車量,以評估對三地的經濟效益。按報告保守估算,假設跨界私家車配額制度不變,私家車仍然是主要使用者,佔五、六成車流。通車首年,大橋每日交通量為9200架次,到2035年更加會增至每日35,700架次。

 

目前中港車輛分為粵港車牌的常設配額,以及粵港自駕遊的一次配額。前者登記香港過境私家車約有近2.8萬架,內地私家車則約有2,800架;而自駕遊首階段「港車北上」自2012年實施以來,一直反應欠佳,去年全年平均只有212宗申請,僅及每月約1,500個配額的14%。

中港車牌政策不變,代表大橋通車後只容少部分私家車使用,加上來往兩地的車輛,過去十年一直維持平穩,港珠澳大橋的使用率,是否真可達到當年估算?

 

運輸署發言人回覆指,為配合港珠澳大橋的開通,粵港澳三地政府正商議港珠澳大橋的跨境交通安排,有關商議的範圍涵蓋跨界車輛規管及配額制度等,討論仍在進行中。 

 

深中通道深茂鐵路相繼落成 恐搶大橋客


事實上,當年拍板建大橋時,尚未計及鄰近尚在規劃階段的深中通道,以及深茂鐵路對大橋交通流量的影響,其中與大橋一樣接通珠江東西岸、來往深圳與中山的深中通道,曾一度因擔心與港珠澳大橋作用重疊而被煞停。

政府對交通基建的估算過於樂觀,並非首次。2007年通車的深圳西部通道,落成9年,每日車流量仍只有10,534架次,僅為預測六分之一,甚至仍未符通車估算量。

深圳西部通道2007年通車至今,每日車流量只是原來估算的六分之一。(林振東攝)

政府於大橋通車前預計,初期車流量每日為29,800 架次,及後逐漸增加至2011年每日47,100 架次及2016年60,300 架次。根據運輸署最新數字,深圳灣每日車流為10,534架次,只有原先估算六分之一。「可幸」的是,2016年的差距已經比初初通車時有所縮窄;2007年的每日平均流量為3,103架次,僅及預算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