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文字創作眾籌平台 創辦人目標︰做小說界YouTube

撰文:方心惠
出版:更新:

本地作家高慧然曾於專欄上表示「寫書是一件折墮的事」,所指的就是在香港當一個以文字創作為業的作者,這段路實在落魄而艱辛,因由落筆寫作起計算,至令自家文字呈現在讀者眼前,作品要經歷出版社篩選、編輯、校對、印刷、發行與零售等步驟。如能成書,不代表出版社願意出版;能出版,不保證書籍會暢銷;賣得好,亦不代表作者賺得同樣的多。心血時間腦汁誠意都一一付出,但回報卻非同等豐盛,這就是香港作家的處境。
本年書展將至,議論本地文字創作生態的聲音亦漸響。網絡寫作平台Penana與寫作眾籌平台「出一點」嘗試以科技介入寫作圈子,兩者異曲同工,各在反思本地的文字創作生態,嘗試重新構思及引入新的創作元素,甚至重新「分餅」,希望為作者討得更高的報酬,亦盼能為文字創作者找到一條更快捷、公平及廣闊的道路。
攝影:龔慧、方心惠

「我們想做小說界的YouTube。」Penana的創辦人王德賢(Coen)和宋啟鋒(Kevin)一開始便開宗明義地說。同為經濟科出身的二人,卻對文字及故事創作大感興趣,於是早年遂自學編寫軟件,嘗試實踐理念。Coen說:「我們覺得文字是最原始的創作,因每個人都懂得寫字,這亦是所有創作的起點。即使現在有了多元媒體,其他媒界仍需利用文字去解釋及作支撐,這正代表文字始終是創作的基本。」二人於2014年與其餘兩位創辦人開設Penana,Pen是筆,nana則只求順口,他們希望平台的名字讓人容易記住,方便用來分享故事。

傳統發表作品的方法,不外乎是作者將自己的故事編撰成書推出市面,Penana的意念卻有別於此,自創辦以來,公司一直強調文字創作中的4個互動元素:分享、共創、比量及交流。

作為4人團隊成員的Coen(左)和Kevin(右),除負責編寫網頁、設計及推廣平台等工作外,還需不時面見傳媒。

Coen表示:「YouTube是看影片的平台,Instagam是看相片的平台,但我們想不出坊間存在任何分享文字的地方,於是便想到要創作一個專為文字及故事而設的文字分享中央平台。」

Kevin亦補充:「有許多香港人喜歡寫字,許多時候是寫了些東西,想有人收看卻又只想匿名發表,然而卻沒有合適的渠道幫忙。Facebook固然做不到,網誌又未必有人追看,運作模式亦很獨立,而且現在那圈子都不太活躍了。我們的平台就能將作家集中及分類,給予作者完整的作品履歷,讓讀者可追蹤及給予回應;作者亦可以此另設網誌,讓別人可了解自己更多。」平台的介面現如Facebook般,一段段發帖皆是作者們用心良苦的長短故事及散文,但Coen和Kevin深知,在科技發達的年代,單能分享並不足夠。

外國有些性質相似的網站錄得4千萬用戶,因此我們深信市場是存在的。我們想做小說界的YouTube。
Kevin,Penana創辦人

互動創作 刺激新意念

要把文字創作推到極致,全靠靈感上的碰撞和較量,有如「我愛你」這種超短型宇宙題目,有的作家會寫出心痛的感覺,有的則聯想起等候對方上線的心情,無限腦震盪下去,可拉闊作者的思想空間。為此,Coen和Kevin積極經營Penana中的寫作挑戰項目,談起這個功能,他們也感到相當滿意。「寫文章看似是一件孤獨的事情,但其實也可互動,我們不時會推出一些題目,讓幾個人一起貢獻出一個故事,或讓讀者挑選故事結局;實是讓作者就着同一條題目寫下去,然後看到大家對同一條題目有不同的詮譯;我們更會為用戶舉辦比賽,在限定時間內爭三甲排名,大家可贏得獎章,亦鼓勵多寫。」

還有一種交流,是讀者可以建議作者修訂文章。作者始終有飽和位,或會遇到意念不足或句子意思不清晰的時候,在Penana上,他們可激活「建議修訂」功能,讓讀者提出修改建議。當然,只有作者才看到建議,他也可以選擇不理會。在傳統的書本發行上,這個功能當然不存在,Coen形容這是更深一層次的交流。

Penana設有桌上版和手機版,並設有中文及英文介面,而創作所用的語言則不設限制。

期待進軍電影界

不過,身為創作人,大概最終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可打入大眾市場,Coen和Kevin深明此點,把Penana發展下去,他倆則計劃多與出版社合作。沿用寫作挑戰這個賣點,他們早前找來天行者出版社合作。

Kevin解釋:「現時比較多的合作是創作挑戰,著名填詞人林寶曾邀請我們平台上的作者根據他的一本作品寫外傳,讓他們續寫故事,再由原作者選出頭3位他最喜歡的作品。這樣跟出版社合作,可協助平台作者吸引出版社注意,他們從中亦可了解出版一本書籍的過程。」

想得長遠些,Kevin續說:「我們希望可認識電影界的人,將平台作者的故事帶到創意文化產業內,拍成電視劇或電影。」不過最終,他倆仍務實起來:「現時最重要是完善用戶體驗,令平台變得更加好用,亦希望用戶數量的增長得快一點。外國有些性質相似的網站錄得4千萬用戶,因此我們深信市場是存在的。」

網絡文字傳遞速度快,但有人認為這些文字都只得一時三刻的存在價值,又認為只有書本才能將文字的真正價值保存下來。以眾籌形式運作的「出一點」,強調閱讀是一種實體體驗,而與Penana最大不同,便是它會積極幫助作者將作品出版成書,甚至非常重視這一個文字創作的步驟:協助作者將作品放上平台以吸引網民注資,籌得若干金額後,便利用這筆款項為作者出書。

論香港「搾乾」文化

眾籌出版平台出一點創辦人之一Gary在言談間不帶無奈地表示,香港人很喜歡「搾乾」。「許多年前流行《無間道》,於是潮流便興起拍攝警匪片,之後《狂舞派》出現,便輪到一些講夢想與講本土的電影上場,且看這熱潮又於何時被搾乾。找同一個題材做一萬次,這樣就乾了。」
他指,在文字創業的圈子來說,前幾年流行的是《紅Van》,之後是《男人唔可以窮》,近年則有鄺俊宇那些帶文學及文青風格的作品,這樣又一輪,出版光譜變小,這就是紙媒沒落的原因。
本地創業亦有「小眾變大眾」的傾向,將偏鋒變成主流,但如武俠小說這種本應是很大眾的題材,卻是寫來寫去也得那些角色,很「正路」,卻沒有人繼續追看。Gary認為他們的平台實有需要將市場做大,才能挑戰這種出版界的不健康的風氣。

「出一點」的其他創辦人都有正職在身, 大家都是抽空為公司出一分力。

拉闊光譜 助作者爭取好報酬

除Gary外,出一點的其餘2位創辦人皆有正職在身。談及創業及金錢時,他都坦白地表示自己對金錢沒什麼概念,平台現亦未做到收支平衡,但在談及創業理念時,他則有着肯定的看法:「我們希望做大出版書籍題材的光譜及令作者取得更合理的報酬,我們希望平台能做到這兩點。」

Gary指,若審視本地文字創作圈,不難發現出版書籍的題材選擇其實頗狹窄,而他亦明白出版社有着它們的考慮,「它們是最早投放資金出書,亦是最後收錢的人,所以它們不願冒太大的風險,亦不容別人剝削它們,挑選書籍的題材會以『穩賺』為首要條件。然而,市場是不可估計的,否則近來也不會有報章及雜誌停刊吧!因此,我們首先可把題材的光譜重新拉闊。」

除內容光譜外,出一點亦十分在意作者的收入狀況。據Gary所指,作者與出版社之間的分帳並不對等,雖然作者生產「原廠產品」,但要是能分得10%的書佣已算是行內頂點。這個分餅的慣例不僅不公平,而且會令作者需兼接其他工作以維持生計,不能專心創作一個作品,最終影響到作品的質素,所以Gary希望平台能助作者多賺一點,取得合理報酬以應付生計,以助他們專心完成作品,不至「爛尾」收場。

作者分佣偏低並非為本地獨有的狀況,因外國亦有相似現象,所以出一點如要作出改變,相信亦非易事。「外國的市場雖然較大,出版社亦有更多空間篩選及投資作品,不過作者的書佣一樣都是只得約10%,因出版社在投資時,每個作品的印刷數量都要達十數萬本以分銷到不同地點,加上宣傳及成本高昂,因此不可能讓作者分得太多利潤。它們惟有期望將版權賣至國外吧,那就能分得較多。」

我們不想讓出版社分得比作者多的情況繼續發生了,因為作者是「原廠」,不應該分得比出版社還少。
Gary,「出一點」共同創辦人
由字型設計至文字創作, 「出一點」堅持文字是有着它自身的魅力。

操作複雜 難以定勝

出一點所引入的眾籌概念,藉向網民收集書籍的製作費,用以排版、設計、編輯、校對及設計封面等,「平台在帳面上並沒賺到錢,因眾籌所得都是投放在製作上;要於眾籌上賺取利潤是沒可能的,因為這會令相關金額變得太高。書籍倉存的費用會由我們負責,並透過將書賣給作者來賺取版稅。若作品銷量佳,我們希望能分5成收益給作者;如要經發行商銷售,因它們會以較平的批發價取貨,這就會是作者3成平台2成的分帳。我們不想讓出版社分得比作者多的情況繼續發生,因為作者是『原廠』,不應該分得比出版社還少。」

書展在即,出一點跟其他出版社一樣正默默趕工,要同時編輯及製作多本作品。在創業團隊中僅有一名成員從事出版業,初闖這個行業,他們也得承認,過程遇過不少複雜事情,技術上及帳目上亦仍有未解決的問題,由是,Gary現在只能說:「收支平衡尚未做到,這次創業很難定勝。」

Gary和他的團隊正為書展而努力,趕在死線前為數本書籍埋版。

如何製成一本書?

由作者的文字至到一本書的印製,中間則要經歷排版、設計,編輯、校對、封面設計、編輯等程序,這都是由出版社負責,正常工作時間約一個月。Gary將這些階段形容為「將書的最大價值發揮,捉到鹿要脫角,把好的賣點放封面、把內容修飾得吸引。」

此外,出版社又要做好宣傳推廣等工作,再把書本發行去書局等地發售。說來容易,做起複雜,幸而憑藉團隊有從事出版經驗的創辦人,他的經驗對平台營運一定會有幫助。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