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樣塞?痛唔痛?要點洗? 月經杯推廣員:陰道不只是生育器官
「月經杯」三個字,近兩年來逐漸為人熟識。今年年初,台灣有公司成功出產首隻台版月經杯,也打破了月經杯屬兩級醫療器材,只能在實體店購買的規矩,可以在網路、電視購物等通路販售。香港方面,市面上也多了零售渠道販售月經杯,最近更有情趣用品店開設工作坊、製作月經杯指南,為新手用家解答使用月經杯的疑惑。
一個掌心大小的月經杯,功能與衛生巾一樣都用來承載經血,頂多也就是月事的另類選擇。何以月經杯要搞工作坊,又要出版指南如此「大陣仗」?
搞工作坊、出版指南 性商店做性教育推廣
Miki是情趣用品店Sally Coco的員工,在店內定期擔任月經杯工作坊的講解者,月經杯指南的內容亦由她主理。在Sally Coco工作了兩年,Miki經常要花心思由頭向客人解釋一次月經的原理、陰道的結構、以及月經杯的使用方法。由於實在太多女士不理解如此使用月經杯,使Miki「做到就嚟死」,與其「累鬥累」,不如花時間製作一本大人細路都啱用的月經杯指南最實際,她說:「正如剛才的工作坊,你見我講講講,但今日如果有三個女生前後腳、分開時間來的話,她們又對月經杯零認識,就變了我要花三、四個小時對幾個人不斷重複同一件事。」
Miki說,網絡上多了月經杯的資訊,不少人看了網上片段,但對月經杯又一知半解,就會有疑問,「(不過)她們來的時候,問的問題未必那麼多,又未必問得準。那就倒不如我們開一個工作坊,以及寫一本指南,將平日遇得比較多的問題告訴大家。」
不過,她又很無奈地說:「其實很可悲,在這裡工作會見到很多人缺乏性教育。但是作為一間成人用品公司,在社會上始終不是一個負責性教育的角色。這個角色應該是家長、老師、社工,但這三個角色都沒有做這方面的工作,唯有靠我們去填補空隙,讓一些年青的女生知道,她們的生活有選擇權,她可以認識多些這類資訊。」
用月經杯會好痛?
使用月經杯的疑問,主要的問題都離不開「如何塞入陰道?會不會很痛?大小二便時怎麼辦?多久要換一次?如何洗清?」其實答案很簡單,「月經杯要摺疊之後才能塞進陰道;塞進陰道時可以使用潤滑劑,令月經杯更易進入體內。初學者使用月經杯會有不習慣的感覺,所以會建議先由細小的月經杯著手,習慣了、有需要才轉用大的月經杯。一般情況下,小便時無須將杯子取出,而大便前則要先將月經杯取出(因為腹部和會陰用力時可能會把月經杯擠壓出來)。為了衛生及安全起見,月經杯在體內最好不要留超過10小時,要定時取出清洗後才重新放入。月經杯在經期前後才需要消毒(因應不同品牌的月經杯,消毒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在經期期間只需用乾淨的食水沖洗。」
陰道恐懼根深柢固 港女缺乏性知識
月經杯不同於一般粘貼在內褲上的衛生巾,是要塞進陰道內使用的月事產品。作為月事的另類選擇,它有環保、清爽、無負擔的好處。但不少女士而言,塞入陰道的使用方法聽見就可怕。Miki解釋,這與亞洲女性對陰道的恐懼根深柢固,與陽具為中心的父權思想有關,同時也受學校恐嚇式的性教育影響。
「(父權思想的觀念使人)覺得陰道是生育及發生性愛的器官,除此別無功能。所以,陰道除了陰莖之外,不應該放東西進去。如果循一個學術性的角度,是因為男性擔心他們陽具的功能被威脅、取代,所以就令社會不建議女性放其他東西進入陰道。在亞洲,棉條、月經杯,甚至是陰道的塞藥,大家都很恐懼,就因為有一個父權的陽具思想。」Miki說。
與此同時,學校的性教育往往放在墮胎、性病等負面的資訊,缺乏正面的性健康議題。除了情趣用品店員的身份,Miki同時是非牟利組織、性健康平台「糖不甩」的義工,「我做了性教育這麼久,真的覺得學校在這一方面很欠缺,依然有很多人以為尿道和陰道是同一個洞,有人以為經血全都只是真血。」她說,曾經遇過有女性錯誤清潔陰道,長期用消毒藥水灌洗內陰,以致破壞了陰道內的生態平衡,以致沒法恢復原本的狀態,只要停止消毒藥水灌洗,就會出現痕癢的情況。
有得選擇最緊要 不是月經杯一定好
推廣月經杯,Miki遇過形形色色的客人;有人因為使用衛生巾致陰部皮膚過敏,也有人使用棉條導致盆腔炎,才無奈地來找月經杯。但她說自己工作的地方始終是一間店舖,會到店裡問問題的人多數對月經杯持正面、好奇的態度,想嘗試另類的月事產品。「(客人)她們會知道原來學校沒有教過這些資訊,原來我們有很多月事的選擇,她們嚮往月經時可以無拘無束,她們就會很願意來試。所以我們的客人除了做了媽媽的師奶、普通文職的白領、亦有飛機維修員、亦有按摩師,一些不方便去廁所,或者從事勞動工作的女士。她們很歡迎這個產品。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會開心見誠地接受月經杯,但大家知道來月經時有一樣東西可以令我們清爽無負擔,她們都會願意去了解。」客人當中,甚至有年輕中學生,「她們不能進來(情趣用品店),我就站在店門口跟她們講解」。
她認為即使是中學生,也有權知道有月經杯的選擇,「如今的女孩子應該沒有以前那麼多界限,只是看看我們這些有教育責任的人會不會提供一些更全面的教育給她,讓她知道原來有得揀、可以揀,不是我們幫她們揀,不是一個教育者幫她選擇她只可以用衛生巾。因為往往是上一輩的人覺得這一輩的人需要怎樣的教育,就夾硬準備了一套嘢塞給她們,但這個年紀的人是不是需要這些呢?是不是只是需要知道這個,而不需要知道另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