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俊飛|中國需要更多「無土軍事基地」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我國第三艘也是首艘採用電磁彈射技術的航空母艦「福建」號日前完成首次航行試驗任務,期間對動力、電力等系統設備進行了一系列測試,預計將于明年年底順利入役。在缺少海外軍事基地的情況下,通過建造更多航空母艦這種海上移動城堡,中國軍隊可以方便地在全球範圍內逐步獲得制海權和制天權。當前國際形勢日趨複雜,建造更多稱得上「無土軍事基地」的航空母艦,這對維護我國經濟和軍事發展權益具有不可取代的戰略意義。

來稿作者:伍俊飛

自鴉片戰爭而始的百年屈辱,源於近代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落後,但在軍事工業和科學技術領域與西方存在的巨大差距也是直接原因之一。所以,在面臨外敵侵略的時候,儘管有眾多官兵以血肉之軀英勇奮戰,缺乏良好國產裝備的中國軍隊總是一敗再敗,使國家蒙辱、人民蒙難。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解放軍武器裝備加速現代化,我國陸軍在對美、對印、對越戰爭中居於不敗之地。我們也構建了有效核打擊力量,並循序漸進地建成了獨立自主的軍事工業體系。然而,由於主力戰艦等關鍵裝備發展相對滯後,人民海軍長期奉行近海防禦戰略,近幾年才實現向近海防禦與遠海防衛相結合的轉型,美國甚至澳大利亞的軍艦隔三岔五地來到我們家門口挑釁。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在強大的經濟尤其是製造能力推動下,我國軍事工業發展突飛猛進,一日千里,大國重器井噴式湧現,迅速消除了與美國武器裝備的代差。福建艦以及後續核動力航母的加持,將有望徹底改變人民海軍裝備水準相對落後的被動局面。

總體而言,中國傳統軍事思想重視謀略,西方傳統軍事思想重視技術。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歷史源遠流長,崇尚謀略的《孫子兵法》便是其核心代表。孫子系統闡釋的兵法屬於典型的農耕民族軍事思想,築建萬里長城就是執行其理論的實踐。不過,歷史上匈奴、突厥、蒙古等東亞民族在征服歐洲地區的許多戰役中,其戰法實際上已經突破了《孫子兵法》的教導,而明顯超越孫子兵法,把謀略與技術優勢完美結合的是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軍隊。目前中國已經成功完成工業化,位列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而且是全球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軍工技術方面與西方國家不再存有代差,故此有條件學習和應用當年蒙古人縱橫亞歐大陸時的軍事思想。

就海軍建設和發展而言,單單有技術優勢,不能長期享有制海權,曾經坐擁鄭和船隊的明朝即是明證;單單有謀略優勢,同樣不能享有制海權,二十世紀的人民共和國就是如此狀況。只有同時擁有技術和謀略優勢,才能長期掌握制海權。

當然,中國傳統軍事思想的精髓不可遺忘。農耕民族軍事思想的突出特點,是在以農耕對遊牧的大戰略下,高度重視綜合國力,視經濟與軍隊後勤能力為國家致勝之根本。作為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當代中國軍事思想理應繼承這一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在新時代背景下,始終秉持以製造立國的原則,採取以製造對金融的大戰略,依靠製造業的產能優勢贏得與美國的百年博弈。

每當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新技術出現,西方國家就會提出一套新的軍事理論。馬漢的海權論、杜黑的空權論、富勒的裝甲戰、魯登道夫的總體戰、肯南的遏制戰略等等,直到美國最近提出的以無人機和人工智慧技術為基礎的「馬賽克戰」理論,無不是科技革命在軍事領域的產物。面對美國在全球設立的500多個軍事基地,以及美軍在最新技術條件下的分佈、協同、智慧、跨域等現實作戰能力,基於對中國和西方軍事思想的反思,我國海軍建設宜兼顧謀略與技術,推行軍民合作的裝備生產模式,借助航空母艦構築「海上浮動驛站和軍事基地」,落實「海空天一體化智慧作戰體系」。

今日中國的經濟利益已經遍佈全球,迫切需要中國軍隊保駕護航,但由於敏感的歷史和現實政治的原因,我們無法像美國一樣在世界各地建立數百個軍事基地。現階段中國在海外建設軍事基地與擴大軍事存在,不僅面臨當地國家選舉制度的週期性干擾,也必然引起該地區大國的政治、經濟和外交反彈,同時需要投入的資金規模過於龐大。因此,成本相對較低、行動自主可控、在四大洋自由遊弋的航母艦隊可能是比較合適的替代方案。航母艦隊可以融合由航母、驅逐艦、護衛艦、補給艦、潛艇、艦載機、無人機、無人潛航器、導彈、反潛機等構成的制海能力,由殲擊機、轟炸機、預警機、武裝直升機、無人機、導彈、防空系統等構成的制空能力,由運載火箭、衛星網路、太空梭、空間站、導航定位系統、反衛星武器、電磁武器等構成的制太空能力,綜合效能原本優於陸地上的軍事基地。

如果中國擁有10艘以上核動力航母組成的艦隊,那麼中國就能實現遠洋海軍的夢想。這將有利於中國加強與友好國家的交往、深度開發全球海洋資源、維護不斷增長的海外利益、提高切實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能力、增強對美軍事威懾的有效性,為地區與世界和平做出應有貢獻。尤其重要的是,這將有利於最終解決臺灣問題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並把未來可能爆發的中美極端衝突限定為位於海洋上的有限戰爭。

作者伍俊飛為紫荊黨政策研究院院長。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