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首次發現暴龍超科化石 專家:不排除是「霸王龍」

撰文:陳進安
出版:更新:

早前,廣州天河和肇慶四會共發現4枚暴龍超科牙齒化石,為廣州首次發現暴龍超科化石,打破中國暴龍超科化石最南端的紀錄,也為恐龍曾在現今的廣州一帶生活添新證據。

研究文章發表於國際地學刊物《白堊紀研究》。(南方+)

上述研究成果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課題組、廣東省四會市博物館、中山大學以及廣東中大深地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聯合發布。相關研究文章發表於國際地學刊物《白堊紀研究》。

據介紹,4枚牙齒發現點屬於上白堊紀大塱山組,時代為晚白堊世馬斯特里赫特階,距今7000萬至6600萬年前,為白堊紀的最晚期。其中1枚於廣州市天河區國際金融城建築工地發現,另外3枚則於肇慶四會發現。

近兩年來,研究團隊對牙齒的形態特徵進行系統發育分析和判別分析,結果支持4顆牙齒屬於暴龍超科。研究人員表示,保守估計四會發現的暴龍超科牙齒所屬個體體長約5米至6米,廣州市區的則可能是更大一些的個體。廣東中大深地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曾強表示,在廣州發現的牙齒化石邊緣為鋸齒狀,可能是肉食性恐龍的牙齒,「說不定還是霸王龍」。目前,其收藏於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地質礦物博物館。

+2

據了解,暴龍超科是體型差異較大的掠食性獸腳類恐龍,是白堊紀中晚期的優勢類群。其中又以霸王龍最為著名,為暴龍超科中體型最大的物種,最大全長可超12米。

值得一提的是,廣州也是恐龍蛋化石的發現地。1976年與1998年,白鶴洞和中山五路都發現過恐龍蛋化石。

2020年到2021年之間,化石愛好者、中學生倪子杰在市內幾個地盤陸續發現了一批恐龍蛋殼化石碎片,分別來自番禺區廣州南站、天河區金融城、荔灣區喜鵲路等地點。經研究分析,研究人員將其歸入鱷類蛋化石。該發現說明,三水盆地存在恐龍類的傷齒龍類–竊蛋龍類–鴨嘴龍類以及古鱷類的四足類動物組合。

倪子杰在廣州發現的部分蛋殼標本。(南方+)

科研人員表示,本次發現的暴龍超科牙齒,和此前三水盆地晚白堊世的恐龍蛋化石,組成了一個明確的恐龍生物群,說明白堊紀末期大滅絕前,恐龍生物群在中國華南很可能相當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