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頴灝|駡聲中的源頭分類回收

撰文:黃頴灝
出版:更新:

黃頴灝專欄

爭議不斷的垃圾徵費延至8月實施,「先行先試」計劃已近尾聲。最近某傳媒引述消息,垃圾徵費可能再次延遲。據消息人士說,垃圾徵費「會影響著整個香港,尤其是低收入群體」,這對於現任政府將造成損害及管治構成挑戰。在一眾反對聲中,不少人估計垃圾徵費將會延遲,有人甚至說要擱置。筆者未敢猜測最後結果,但以多年跟蹤垃圾徵費政策,有一些觀察跟大家分享。

昔日通過的垃圾徵費是有妥協的結果

首先垃圾徵費議案是在2018年提出,到2021年,該議案終於在立法會以37票贊成1票反對下,大比數通過。當時在一個閉門會議內,政府聽取了某大政黨的意見,接納了所有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的受助人每人可獲政府提供每月$10的津貼,以支援他們有關垃圾收費的額外開支。

建議還包括,在垃圾徵費初期階段,對約85萬個屬於房委會和房協的公共房屋住戶、約15萬個「三無」大廈的住戶,以及約5萬個鄉郊村屋住戶,提供免費的專用垃圾袋。因此,每戶每月將獲得20個15公升的專用垃圾袋,此措施將持續六個月。公共房屋的住戶將透過房委會、房署和房協得到這些專用垃圾袋。至於「三無」大廈和鄉郊村屋的住戶,則由「關愛隊」、村代表或鄉事委員會來協助分發。

政府上下及社會領袖應協同宣傳政策
而不是單靠幾位官員

垃圾徵費政策旨在減輕垃圾問題並推動環保意識,這些都是一種政治上妥協,可是傳媒沒有對以上多項輔助措施廣泛報導,反而報導了一連串批評聲音。筆者建議,此極具議的政策需要管治團隊總動員來推廣。現在負責推廣此政策的署級官員或局長卻只有三﹑四人,參考外地經驗,動員政府出來詳細解釋政策細節,包括政策背景﹑原因﹑垃圾圍城的難題﹑回收不足的苦衷﹑執行﹑回收配套等。

再者,政府要和商界一起齊心推動,才見成效。就拿推廣23條立法和2023年區議會選舉的動員規模作參考,推廣垃圾徵費應該是鋪天蓋地宣傳,而不只靠幾位官員來解說護航。

雷聲大雨點少的廚餘回收

根據環保署最新的廢物監察報告,香港每日約有3400公噸的廚餘被棄置在堆填區,佔整體廢物量的3成。現時,從全港不同渠道收集的廚餘量正逐步增加,根據局方回覆立法會的文件中顯示,今年三月平均每日收集量約230公噸,則回收率約為6.7%左右。當局的目標是在今年八月大致完成在全港213個公共屋邨(合共約1 500座樓宇)安裝超過700個智能廚餘回收桶,覆蓋全港約三分之一人口。

隨着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二期(O.PARK2)在今年三月開始接收廚餘,現時總處理能力上升至每日600公噸,相比起每天在社會回收得來的230公噸,回收數量仍跟現有處理能力仍有一段距離,即當局仍有足夠的廚餘處理設施去應付今日居民的需要。可能近日社會在輿論和社交媒體上,感覺對廚餘回收的需求好像異常高漲,原因當然是垃圾徵費「殺到來」,傷筆者認為在科學數據上,社會在廚餘回收上仍有一段距離,因此我們還需要更努力去回收。

社會對源頭分類的重視已有「以結果為目標」效應

市民近日對回收的要求突然增高,尤其以廚餘回收需求更高,而香港所有公共屋邨在幾個月內已安裝了有智能廚餘回收機。有些居屋、私人屋苑和村屋更是陸續要求安裝這些設備。如此種種,現在全民回收意識大幅提升,能將推動多年的「垃圾源頭分類」環保槪念在幾個月成功落實,這比當局多年來推動環保教育更來得徹底有用。

更值得鼓舞的是,行政部門更能在數個月內將此目標落實,在全港公共屋邨安裝好智能廚餘回收機,並安排下游回收服務,足見未實施就有「以結果為目標」的效率。這些軟件硬件及市民思維上的改變可謂近年少見,筆者認為在垃圾徵費未實施前,垃圾徵費政策在推動源頭分類及市民的回收意識,其實某程度已達到其政策目的了,在屋邨智能廚餘回收機的普及更是在短時間內達到全面覆蓋的里程碑。因此,筆者認為垃圾徵費的政策目的及原意是對社會有良性發展的,也希望大家能理解垃圾徵費的原意,諒解實施初期需要階段性的落實,最後能大家能為香港在減廢減碳上共同走出第一步。

作者黃頴灝是元朗區議員、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內務及地區事務)、環保公司董事。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