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鏘集》前監製蕭景路逝世 陳志雲指要求高:佢每段稿逐字修改

撰文:游大東
出版:更新:

播映超過40年的港台皇牌節目《鏗鏘集》,第一代編導兼前監製蕭景路,日前於加拿大溫哥華不幸逝世,消息今早(25/3)在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WhatsApp群組中首先傳出,一班港台前同事其後亦得知。記者就此向香港電台查詢,曾經與蕭景路共事的香港電台機構傳訊及節目標準組總監伍曼儀證實其死訊:「懷念這位舊同事,她監製的公共事務電視節目如《鏗鏘集》至今仍然很受歡迎。向其家人至以深切慰問。」據了解,蕭景路生前罹患癌症,而且病情不輕。

曾經以「韋家晴」身份為《鏗鏘集》擔任旁述的商台首席智囊兼節目主持陳志雲,對於蕭景路離世感到震驚,還反問記者:「是真的嗎?太突然了!」陳志雲透過電話訪問憶述,「每一次回港,她(蕭景路)都會找時間與我共敘,閒話家常。」最後一次跟蕭景路見面是2018年,當時他為《鏗鏘集》首播40周年而製作的特備節目《鏗鏘四十》專訪蕭導,「她的健康沒有甚麼異樣,他也沒有提到自己有甚麼身體不適,所以這個消息,我實在覺得非常突然。」

《鏗鏘集》前監製蕭景路日前在加拿大溫哥華逝世。(《鏗鏘集》提供)
2018年陳志雲為港台特備節目《鏗鏘四十》專訪蕭景路,是二人最後一次見面。(《鏗鏘集》提供)

蕭景路對紀錄片製作要求高 陳志雲印象深:她逐隻字修改講稿!

問到當年如何跟蕭景路認識,繼而成為《鏗鏘集》知名旁述,陳志雲謂,一切都是機緣巧合,早在自己正式擔任《鏗鏘集》旁述之前,因為替香港電台做了一輯關於熊貓來港(安安、佳佳)的特備節目,之後透過當時一位導演Clara Choi介紹而認識對方。陳志雲又指,當年蕭景路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她對節目內容和講稿要求甚高,「她對製作紀錄片非常執着,要求相當高,可說是擇善固執,在每一段稿,總會找到她的筆跡,她會逐隻字來修改,親力親為,當時我已在TVB工作,我心(裏)常常想,如果我們也有這樣的一個人就好了。」

蕭景路可說是《鏗鏘集》草創時代的核心成員,1978年至1985年間擔任該節目編導,1985年獲擢升為監製,至2003年離任轉職天主教傳播處主任,在《鏗鏘集》裏凡四分一世紀,先後經歷1989年六四事件、1997年回歸、2003年沙士爆發及七一大遊行,她帶領《鏗鏘集》不斷成長,製作多輯反映社會實況的專題報道,獲獎無數,逐步確立它成為香港新聞紀錄節目的典範。

陳志雲直言,除了蕭景路對於紀錄片製作的執着外,她對這個範疇的積極推廣亦令他敬佩:「她退休後,仍然非常着力教育後輩莘莘學子,教導他們怎樣觀賞我製作紀錄片!」(資料圖片)
《鏗鏘集》於1978年首播,歷年來製作多輯反映社會實況的專題報道,獲獎無數,逐步確立它成為香港新聞紀錄節目的典範。(節目截圖)

《鏗鏘集》初期曾邀藝人參與 黃曼梨聲線陰森講燒衣文化

《鏗鏘集》是香港第一個紀錄片節目,然而首播初期,節目並非如今天搬採用紀錄片模式製作,不是拍攝實況,而是透過重組事件,更曾邀請汪明荃、鄭裕玲和羅文等知名藝人參與,蕭景路接受陳志雲專訪時說:「我記得拍一集《冥》(1978),同殯儀館、燒衣(文化)有關,導演認為劉家傑(旁述)好似唔係好啱,我話好唔好(用)黃曼梨呀?導演話:係喎!咁我就打去畀黃曼梨,但佢應承咗錄完之後就唔係好高興,做乜搵我錄個咁嘅節目?但節目出到嚟嘅效果係非常之好,而家就算再睇,我都係咁覺得。」蕭景路解釋為何要找黃曼梨做該集旁述,是因為她聲線予人「寒寒哋」的感覺,「由佢講燒衣文化同埋殯儀館掟口,講得真係好好囉。」

過去40年,《鏗鏘集》令觀眾津津樂道的專題報道多不勝數,包括講述當年越南難民問題的《越南難民》(1983)、因為新界男丁離港發展的衍生的專題報道《移民何價》(1983)、探討葵涌徙置區童黨問題的《葵涌黑點》(1985);六四事件發生後製作的《悲哀的香港人》(1989);專訪軟硬天師及探討無厘頭文化的《胡言亂語》(1990);《香港,我的愛人》(1991)訪問因為《皇后大道東》一曲而令港人認識的羅大佑;年少時黃翠如第一次出鏡受訪的《青春萬歲》(1999);當然還有紀錄2003年七一遊行的《七月一日人民的聲音》,以及去年反修例運動期間發生的元朗「7‧21事件」,《鏗鏘集》製作的《721元朗黑夜》,網上累積瀏覽率超過840萬人次,證明很多人關心這宗新聞。

點擊下列圖輯,重溫《鏗鏘集》歷年來多個令觀眾難忘的專題報道: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