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懷念英女王--香港人的「事頭婆」?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事頭婆」這個港式俗語,親切又很old school,在我們口中除了用來稱呼老闆娘,也代表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英女王1952年登基至香港回歸,當了香港人的「事頭婆」足足45個年頭,香港三分一的殖民時期都在其統治之下。當年僅25歲的伊利沙伯二世登基時芳華正茂,香港人也慶祝一番,女王於70及80年代兩度訪港掀起哄動。此情此景,距今已近20載,昔日的事頭婆已屆90高齡,香港人對她可會因時間流逝而漸漸忘懷?

英女王訪港時,曾親到街市與檔主問好。(Getty Images)

「事頭婆」是香港殖民地時期公僕對她的稱呼,所有政府總部、警署、立法會都有英女王肖像高高掛。香港仍在殖民時期,英女王到過香港兩次,第一次是1975年5月,為期4天的訪問行程,女王與王夫菲臘親王馬不停蹄,到訪大會堂、紅磡地鐵站、香港大學、葵涌貨櫃碼頭,甚至到愛民邨走入港人家庭,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又穿着高跟鞋到街市與檔主問好,親民得教人驚訝。第二次則是在1986年10月,即中英聯合聲明簽定兩年後,算是對港人的最後道別。

殖民時期,警察等紀律部隊都穿着英國製山打皮鞋(Sanders),但Bryan指現時訂貨量已逐漸減少,似乎有「去殖」的情況。(受訪者提供)

90後大學生熱買英式歷史產品

30年過去,香港早已回歸祖國,殖民痕跡漸漸減退,城市裏的女王像或王冠標誌也買少見少,喜歡這種歷史色彩東西的卻大有人在。本地創作品牌Badges Story,在網上專售英式歷史設計產品。創辦人Bryan Ong稱,他的顧客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專業人士及政府公務員,這類顧客會比較喜歡英式傳統,鍾情於英國皇室認證(Royal warrant)的產品,即是一些至少連續五年供應英女王、菲臘親王及王儲查理斯使用的優質產品。另一類顧客是大專生,訂單來自各間大學宿舍。這些大專生都是20出頭的90後,香港回歸時只有兩、三歲,對英女王及英殖時期未必有深刻的感覺,他推斷這或是出於崇優心態,部分港人或許有感社會及制度新不如舊,故懷念以往美好。

他表示:「鍾意自己的童年,不能說是戀殖吧。即使英國現在回來統治香港也不代表一定好。」Bryan表示,喜歡英式設計及歷史創作,跟戀殖要分得清清楚楚。

回歸後,紅色的皇冠郵筒先被髹上綠色,更逐漸「被消失」。(路透社)

英殖與本土的微妙關係

相比其他殖民地,英國與香港之間的關係特殊、微妙,與英女王的關係似近還遠。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葉蔭聰認為,「事頭婆」這個稱呼很傳神,英女王對港人來說,既不太親密,卻是上頭。在1960、1970年代,部分香港人認為「事頭婆」象徵不文明制度。

1997年前,香港人仍享有女王壽辰的法定假期。回後後,部分港英時代制定的假期,已逐漸由勞動節、國慶日等取代。(網上圖片)

葉蔭聰曾經積極參與保衛皇后碼頭運動,但他認為自己與身邊的朋友,對英女王及英國王室並無感情,希望保留皇后碼頭,是為保留本土特色及爭取保留該處公共空間。他甚至開玩笑稱,「皇后碼頭」(Queen’s Pier)本身是用來紀念英女王(維多利亞女王),卻把女王譯作皇后,並不恰當,故皇后碼頭是一個充滿有本地特色的遺蹟。

葉蔭聰指,二戰之後,香港殖民政府跟以往也不一樣,管治益趨本土化,尤其在1997回歸前的10至20年,本土化情況更進一步,官員班子也換上更多華人面孔。

曾有市民認為郵政署於回歸後停用「女王頭」郵票涉及歧視,並違反《基本法》,故提出司法覆核,惟最終敗訴。(網上圖片)

關於「女王頭」的炒賣故事

炒得都炒,是香港特色,與英國正宗皇室迷不同,心態可能也有點不同。葉蔭聰說,部分港人喜歡儲起「女王頭」的文件,如郵票、錢幣,多出於懷舊及收藏的心態,投機炒賣當然也少不了。藍田金輝錢幣郵票公司老闆陳榮輝為銀幣收集老行尊,他指最近不少港人都來找女王頭硬幣儲存留念,「細個嗰時用過斗零,希望懷念,有啲40幾歲的媽咪也帶着小朋友來買,等佢哋認識吓。」輝哥坦言,不少客人認為女王已近90歲,恐怕在不久將來離開人世,看好女王頭硬幣會升值,預先入貨。

輝哥表示,部分硬幣拿到錢幣店會較值錢。(Getty Images)

英女王形象正面,一直受人愛戴,很多來找女王舊幣、鈔票或郵票的人都是志在擁有,年輕的學生有興趣也來購買,老師或機構也會買來做教材,讓下一代認識這部分香港歷史。畢竟,伊利沙伯二世與港人一同走過近半世紀,與香港歷史關係密切。

(毛詠琪攝)
(毛詠琪攝)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