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Hermès皮匠與騎師:此物只應馬兒有

撰文:張凱祺
出版:更新:

談Hermès的第一個客人是……啊,不是人,是馬才對。Hermès的「馬兒時裝」是什麼?怎樣的馬具幫助達至人馬合一的境界?不如問問法國騎師及Hermès皮匠。

攝影師:Cynthia

Hermès有皮革、香水、手錶三種主要設計,而Sellier在法文是鞍具商意思。

181年來,Hermès屢創經典,摩洛哥王妃Grace Kelly拿過的Kelly bag、既可纏頸又可綁在袋的絲巾,但今次就不説dream item,談談Hermès最悠久的底蘊,就是馬文化。19世紀的法國,家家戸戸都養馬,馬術是莊園的主要活動,馬具起家的創辨人Thierry Hermès,就在巴黎這福地孕育品牌誕生。第三代掌門人Emile-Maurice Hermès,19世紀末開始將爺爺的馬具事業版圖擴大,1927年起推出手錶、服裝、香水等,成為今天我們所見的多元化品牌。時至今日,Hermès依然毋忘初衷,積極研製創新馬具及推廣馬術文化。日後觀賞騎馬、盛裝舞步和越野比賽同時,不妨留意騎師、馬匹身上的服飾,或見Hermès的蹤影呢。

看上來騎師服與西裝無異,只是領吠欠奉,那怎稱得上一套好的騎師服呢?有彈性、透氣、貼身和用上運動物料。至於顔色和款式,比賽用有固定規格,例如褲子必須白色,要穿指定款外套。

相較香港人易接觸的「跑馬仔」,歐洲流行的馬術不講求馬速,重視人與馬的合拍和動作之優雅,歐洲則以場地障礙術最為普及,幾乎佔馬術項目整體的九成。而來自法國洛林的場地障礙(Show Jumping)騎馬師Simon Delestre,早前來港參與馬術比賽,看他當天裝束,就知他是忠實Hermès擁躉,原來副業更是品牌的馬鞍産品開發顧問。沉淫在一個愛馬家庭,受同是場地障礙騎師的父親影響,命定了他往後與馬為伴的日子,當選擇投身場地障礙這範疇,就是一輩子的事。Simon家有55匹馬,很難想像怎能與牠們逐一由陌生人進化至戰友的關係吧?Simon分享:「培養默契非一朝一夕做到,每一匹馬都要花上三至五年時間相處,要訓練到馬兒腳一動,就知它們想走的方向,即人馬合一的境界。要他從55匹中挑選the special one,殊不容易,苦思良久才説出Hermès Ryan這名字:「它是世上排行第三至第五的好馬,因為它有很厲害的能力……哈哈,就是和我非常合拍。」至於Simon騎師排名亦絕不比愛馬Ryan遜色,現為世界第五,屢獲世界大賽冠軍殊榮。

人靠衣裝,馬就靠馬具,就是馬兒最貼身的「衣物」。Simon説:「Hermès馬具不是追求萬用(Universal),而每件産品都講究要度身訂造(Tailor-made),以馬鞍為例,是根據馬的背部而製造最貼身的線條。馬具亦是人馬之間共同接觸到的用具,故同時需配合人的身體結構,如因應人腳的擺放位置設計鞍翼。製造一套符合人體工學的馬具不難,但造出完美配合馬匹的馬具可難了!」在馬背進行倒模,按照模型縫製皮革,這些繁複工序和精密工藝,都是180年多年來累積而得的經驗,不止一件馬具般簡單,是蘊含了承傳馬術文化意義的工藝品。

皮匠Nicolas Cornebois,在Hermès工作22年之久。

多虧一班馬具皮匠不斷尋求創新突破,世代延續Hermès的核心精神,使品牌無論技術上、視覺都從不落伍人前。問到於Hermès工作逾22年的老臣子Nicolas Cornebois,製作一個馬鞍需時多久?他回答:「大約25小時,所以每星期約一至兩件完成品。」Nicolas即席示範手縫馬鞍,一個大箝子夾着大腿間,作固定皮塊之用,運用比Hermès更年長的傳統馬鞍針步,雙手縫紉,而這特別結實的縫法,同時應用在品牌的手袋。雖看Nicolas熟悉得「手起刀落」,但整個過程毫不輕鬆,絕不同於小手作,筆者不禁提問:「馬具皮匠大多是男性吧。」Nicolas回應:「才不是!很多女士慕Hermès之名而來啊……30個工匠都以女士為主,對上次招聘,18個只有一個是男性。」

皮匠Nicolas Cornebois的「架餐」,毎次動手造鞍前,會先將桌面整理一番。

當日的工作坊,讓筆者親身體驗Hermès引人入勝的皮革工藝,當然是預期般雞手鴨腳完事。開拓了對Hermès「奢華」以外的想像,心裡同時跟自己開個玩笑:「下輩子不如做隻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