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愛「當代」 高價拍品移師線上仍大熱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導讀:2020,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對於全球民眾都未必是很好的一年。疫情來襲,全球行業都迫着向網上轉型,藝術亦不例外,拍賣移師線上,反應仍見熱烈,投資藝巿場的當中更不少是40歲以下的年輕買家。他們除了熱中於當代藝術,「數碼原住民」世代,未來也許為線上拍賣會注入更大活力。

沒了人頭湧湧的藝術展,就只能以虛擬導覽(virtual tour)來作展覽,不能現場拍賣,便以直播及網上競投方式取代。儘管移師網上,拍賣氣氛仍然高漲。尤其在紐約及倫敦兩個疫情較嚴重的藝術旗艦巿場,直播讓拍賣交易在大規模封城及限聚令下仍可進行。

蘇富比的高清直播拍賣會率先於6月在紐約推出,及後亦在倫敦及香港進行,在10月香港舉行的秋拍,網上及社交媒體平台觀看直播的人次更高達200萬。

掌舵香港蘇富比14年的程壽康,見證疫境下一年仍具活力的拍賣巿場。(高仲明攝)

傳統拍賣會現場比較熱鬧,入場的人數可能多達二、三百人,實際參與競投則可能只有二、三十人。出於疫情下的限聚令,今年只安排50個名額,卻仍然沒坐滿,大部份買家都是以電話或是網上形式出價。「這讓我們再思考,是否還需要這種傳統幾百人的墟冚場面呢?」

程壽康笑言,拍賣在未來可走向paperless與people-less,意即不印紙本拍品目錄,人們毋須親臨現場也可拍得心頭好。拍賣亦加入更多元素,邀請專家和名人介紹,場地佈置得更加華麗,讓拍賣會變得像「看拳賽」一樣有趣。

在全球各地旅遊業停擺下,展品巡展也無法舉行。拍賣商都推出虛擬畫廊(virtual gallery)等平台,讓買家在網上高清觀賞,更可以局部放大觀看拍品。蘇富比推出的虛擬畫廊,用家可以逐個作品按進去查看細節;另一種形式是把藝術品掛在實體展館,用家透過虛擬導覽方式參觀,恍如遊走於畫中,在作品面前可點擊放大近看,更可取得狀況報告(condition report)及作品來源(provenance)等資訊,甚至可以live的形式邀請專家介紹作品。另外還用到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用家拍攝家中牆壁,模擬出掛上畫作後的模樣。

對比2019年,蘇富比在全球進行了95場網上拍賣,今年到10月為止,蘇富比已進行了逾270場網拍,總成交額為3.6億美元(約27.9億港元)。比起實體拍賣,網上拍賣會沒有了富貴氣派壓迫感,感覺上門檻較低,更易吸引新晉買家「入場」,未來有望成為常客。根據香港蘇富比提供的數字,全球網上專場新買家比例達四成,而且買家有年輕化趨勢。其今年10月的秋拍,46%的拍品由網上客戶投得,是2019年同期的3.5倍,25%的買家為40歲以下。這足證網上拍賣已成為一個主要渠道,更有助接觸更多年輕買家。

上一輩買古董 新一代買「當代」

根據《瑞銀投資者觀察》(UBS Investor Watch)和Arts Economics今年3月公布的調查,近一半(48%)的藏家經常或時常使用網上平台購買藝術品,當中以千禧世代藏家最常使用。調查又訪問了總共1,300位高淨值藏家,發現千禧世代的藏家是最活躍及花費最多的買家,兩年平均支出總額為300萬美元(約2,325萬港元),是嬰兒潮一代支出的六倍以上。

正如程壽康所言,上一代逛工展會,新一代逛Art Basel,予人高端感覺的藝術拍賣,今時今日也走向年輕化、趣味化。以前收藏古董的都是老人家,現在人們買卡通、買漫畫,而且入手高端藝術品的買家也年輕了,這批人賺錢潛力大,未來也會關注藝術,因此也看好前景。

程壽康形容,父母一輩的人,就算很有錢也不會貿貿然買藝術品,在香港會買中國古董的都是老人家。現在,有經濟能力的年輕人會入手一些當代藝術,像KAWS、Mr Doodle、老夫子這類比較得意的藝術作品都有價有巿。

「上一代逛工展會,新一代逛Art Basel」程壽康笑言,予人高端感覺的藝術拍賣今時今日也走向年輕化、趣味化。(高仲明攝)

過去十數年,亞洲的千禧世代到海外留學已是普遍現象,他們鍾情西方藝術、當代藝術,對於成長時期的文化回憶,亦情有獨鍾。「以往我們會買本《老夫子》睇,但買個老夫子原作做乜鬼?現在人們會買(原作),而且不便宜,可能花上九萬、十萬元都會買。」

芸芸藝術品中,當代藝術可謂最受矚目,在亞洲買家的加持下,價錢與走勢相當驚人。炙手可熱的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作品《海灘大浴巾》──一塊數碼印刷圖案的棉質浴巾,今年成交價高達12.5萬港元,而奈良美智設計的浴巾在一兩年前的拍賣成交價僅在2.5萬至4萬港元水平,去年10月其畫布作品《背後藏刀》以逾1.95億港元天價拍出,打破其個人拍賣紀錄,奈良美智的作品升幅可謂誇張非常,難免讓人聯想到當代藝術巿場的泡沫問題。

有收藏家形容,炒當代藝術品就像炒二三線股,回報可以很高,但風險一樣高。對於有意投資藝術巿場的人士,程壽康不忘提醒,不應一窩蜂跟着去購買當紅藝術家的作品,也不能當成必賺,而應「always buy the best you can afford」,也就是買自己喜歡又負擔得起的,只要是好的藝術品,日子愈久,價值愈高。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4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30日)《拍賣上線 槌聲不絕 世局動盪下之藝術巿場》。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