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大辭職潮」:美國人也流行躺平了?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隨着各地開始放寬防疫禁令,市面上的餐廳、咖啡館、各類零售商店重新貼出招聘廣告。由於疫情期間因為資金短缺而被迫解僱員工,裁減人手的店舖,現今卻很難請人,人手之短缺情況甚至令它們難以重新開鋪,主因是很多人不太想重回以往的工作環境。
這個趨勢,在網絡上被笑稱為「大辭職潮」(The Great Resignation / The Big Quit)。疫情之後,美國人選擇躺平了?

根據Monster.com最新的問卷調查顯示,超過九成受訪民眾現正思考是否要尋求新工作。鑑於疫情帶來的工作新常態,他們不再想做一些「未能容許他們在家工作」或「未能擁有彈性上班時間」的工作。

疫情之後,也許很多人都覺得工作不應佔據人生的大部分時間。或者這樣想:工作不應該是那麼辛勞的。

「我們都以實實在在的方式,看到了生命原來是多麼短暫和脆弱。我們發現很多全職工種的工作都可以在家完成,而且只需要一半甚至更少的時間。」電影及文化評論人Sara Stewart在CNN發表的評論文章寫道。

同時,隨着防疫措施陸續放寬,餐廳、商店等服務業都開始重新營業,但僱主紛紛抱怨請人困難,「有工無人做」。因此,近月,美國社會都紛紛討論,失業救濟及政府的疫情援助支票,是令到美國人不願開工的原因。有些民眾說:「失業救援金,再額外加張支票,比我打工的錢還多。」說法惹來不少保守派傳媒及評論員抨擊,質疑政府「養懶人」。

疫情期間,美國聯邦政府先後大額放水,包括多輪向成年人派發1,400美元(約10,878港元)、1,500美元(約11,655港元)不等的一筆過疫情紓困金、大幅提高每周額外多達600美元(約4,662港元)的失業救濟金等。《紐約時報》去年中就統計過,美國國內超過一半州份會出現其失業民眾領取救濟金超過正常工作所獲工資的情況。

以往,各地失業民眾主要向州政府申領失業援助,援助金額因地方而異,但疫情以來聯邦政府額外給予補貼。隨着疫情緩和,福利金由之前的每周600美元,自 2020 年 12 月下旬開始下調成每周300美元。現在,部分州份更開始退出聯邦失業援助計劃,以圖釋放勞動力,讓民眾重返崗位。

疫情讓居家工作成為了常態,甚至可能會令工作模式出現永久性的改變。(Getty Images)

疫情與勞權

疫情之前,基層勞工權益問題早已成為美國社會矛盾的其中一個隱患,低工資、低福利、工時長令廣大勞動階層苦不堪言。疫情期間,不少工人紛紛怨言資方忽視防疫措施,罔顧員工安全健康。

疫情期間被指保護員工不力、被說得最多的要數到全球最大網購電商亞馬遜(Amazon)。亞馬遜旗下擁有超過80萬名員工,散布全美各州,大多是倉務員、物流車手和訂單採作人員。超時工作、惡劣工作環境等問題讓亞馬遜倉庫經常被形容為「血汗倉庫」。疫情期間,亞馬遜更屢次被揭發無視工作防疫標準,在疫情高峰期時強行要求員工返回倉庫工作,置員工於重大染疫風險之下。

所幸的是,有些企業已開始在工作模式作出一些「以員工為本」的改變。尤其一些科技公司,如Twitter、Dropbox等企業,現今已經容許員工無限期遙距工作。甚至有些公司已正在進行四天工作制的試驗,例如總部位於紐約的眾籌平台Kickstarter,希望確保員工生產力之餘,還能給予員工充足的工餘休息時間。

遠在北歐的冰島,亦正在實驗試行四天工作制。結果顯示,較短的工時並沒有影響員工的生產能力,甚至還有顯着改善的表現。

企業的工作模式,也許在後疫情時期會出現一些改變。(Getty Images)

是時候「懶惰」了?

另一方面,疫情的確讓「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思考,再度回歸大眾討論視野,亦令到不少普羅民眾思考工作的意義。這一年多以來目睹這麼多生離死別,拚了老命工作為的是什麼?──這成為不少美國人心目中敲問自己的問題。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大多數美國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疾病。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肆虐,導致3,000多萬人不幸先後染疫,也讓美國民眾認真思考個人健康的重要性。

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肆虐,讓美國民眾認真思考個人健康的重要性。(AP)

不過,另一方面來看,有不少人會覺得,這種思維是人們藉以「懶惰」的表現──甚至甘願失業來領取救濟金,也不願意付出辛勞工作,最終無助於促進社會生產和進步。

可是,Sara Stewart卻認為,這是將「懶惰」這一詞彙負面化了。她認為「懶惰」就是讓腦袋重新提神的機會。無論做哪一行業,都需要充足的「懶惰時間」,保持身心健康。

「作為一個作家,我可以證明,世上沒有一個比離開電腦屏幕及書桌更好的方法,去提高生產力和創作力。」Sara Stewart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