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沙用】世界陷入沙荒 各國急速發展下的「城市貧血症」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恆河沙數,用來形容恆河裏的沙粒多得無法計算。這是一般人對沙的概念。的確,地球地殼上2%是沙,說起沙,很多人會迅速聯想到沙灘或沙漠,覺得沙粒是唾手可得、無窮無盡。有人形容現代化大城市是「玻璃城市」,因為到處都可以看得見玻璃幕牆的建築物。然而,更正確的形容或許是「沙城」,沙是我們建設家園、城市的重要資源。可以大膽說,沙是一個城市的血液,不斷供應其發展所需,也是讓人類免於災害的天然屏障。可是,長久以來,過度採沙對環境造成破壞,危害社群及引起各種衝突。如今,人類無窮無盡的發展慾望碰上一個難題,就是沙短缺所造成的「城市發展貧血症」。(此為《無沙用》專題報道之一)

全球對沙的需求殷切,更是價值龐大的一門產業。(VCG)

提起沙,很多人即時聯想到沙灘和沙漠,以為沙是無窮無盡的地球資源。事實上,缺沙絕非罕見事件。這種天然資源已經在全球不少地方變得稀有,越南的建設部門預計,2020年該國將面臨「無沙用」的窘境。為此問題撰寫專書《The World in a Grain: The Story ofSand and How It Transformed Civilization》的美國記者Vince Beiser指出:「沙,這種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正開始慢慢耗盡。」

去年,全球共開採多達400億噸沙作建築用途,是一門價值700億美元(約5,460億港元)的龐大產業。當中以亞太地區的開採量最高,其次是歐洲和北美地區。單計美國,2016年製造和使用的建築用泥沙價值達89億美元(約694億港元),數量在過去五年間上升近25%。

我們還未知道情況有多嚴重,我們對沙的需求,超越了對這種天然資源的了解,當中包括(過度)開採的後果。
德國生態學家Aurora Torres

如今泥沙已經超越化石燃料和生物質,成為當今世上開採最多的天然資源。全球一年所耗用的沙可築成一幅高達20米的石牆,環繞赤道一圈,足見其需求量驚人。此外,過度且無約束的開採工程,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供應短缺也引起各式衝突和紛爭,甚至使非法採沙成為有利可圖的行業。

沙的用途甚廣,可用作玻璃的原材料、製作玻璃器皿及家具。沙粒中的礦物二氧化矽,常見於一般家用清潔劑、牙膏、噴髮膠和紙張等日常用品。高品質的沙更可提煉出如矽、釷、鈦及鈾等礦物,這些都是生產晶片的基本材料,而晶片在信用卡、提款機、手機和電腦等科技產品中不可或缺。在建築方面,用沙和水泥混合而成的混凝土,絕對是價廉實用的建材,在全球廣泛使用。

沙可廣泛用於以下用途:

+1

此外,沙還被大量採用於填海及開採頁岩氣。遇上颱風和防禦洪水時,沙包的需求更是急劇增加。由此可見,沙與我們日常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支撐着社會不同領域的發展。

Aurora Torres 認為社會需要正視有關採沙的研究,以及加強沙貿易對 生態影響的相關教育。(受訪者提供)

築於「沙」之上的世界

德國生物多樣性綜合研究中心(German Centre for Integrative Biodiversity Research)生態學家Aurora Torres,曾聯同美國多間大學的科學家進行全球用沙研究。她對《香港01》表示:「我們還未知道情況有多嚴重,我們對沙的需求,超越了對這種天然資源的了解,當中包括(過度)開採的後果。」她補充,開採沙資源和相關貿易在世界各地經常引發衝突,但現時開採和消耗沙的相關數據碎片化,即使在較關注可持續發展議題的歐盟國家,開採程度也常被低估。

隨着世界各地城市化發展,對沙的需求大幅上升。根據聯合國預測,2030年全球將有超過40個人口逾1,000萬的「超級城市」,較2016年增加約三成。城市需要興建許多大型建築,以應付大量由鄉村遷移至城市的新增人口,而城市建築大多以沙為主要建材,以製造混凝土和瀝青。

(香港01製圖)

亞洲是沙粒的最大消費地區,單計中國,就佔了全球需求的半壁江山。不只中國,新加坡也是沙粒的重大消費國。獅城自1960年起,藉填海擴大國家的土地面積逾兩成,大量進口沙資源也引起鄰國印尼、馬來西亞不滿。馬爾代夫同樣以沙填海,抵禦持續上升的海平面,以水來土掩的方式對抗「陸沉」。

在美國,採沙業形成了每年十億美元計的市場規模,2008年起的年增長率為10%。目前,耗沙量最大的行業為混凝土業,佔採沙業產量八成。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來自長島華盛頓港的1.1億立方米沙石,一直為紐約曼哈頓的通道和路面建設作出貢獻。

部份國家其實並不真的缺沙,而是缺乏可供開採的地點。(VCG)

沙子是全球需求量第三大的自然產物,僅次於水和空氣。或許很多人會疑惑:沙漠不就有大量的沙作現成資源嗎?實際上,這種風成砂因屬粉狀及過於幼細,而且容易被風吹走,不適合作建材。這正好說明為何2022年世界盃主辦國、沙漠國家卡塔爾遭到波斯灣一眾國家經濟封鎖後,也陷入缺沙危機。

沙的供應地一般不會距離建築基地太遠,因為沙子相對廉價,不值得耗費於遠距離運輸。除非如杜拜財力雄厚,才會為興建摩天大樓哈里發塔,不惜從澳洲運來適用的沙。

「這裏有用不盡的沙,但對事情毫無幫助」

德國因建築工程關係,對沙有龐大需求。全國每年人均使用約4.6噸沙,但是礙於國家在這方面缺乏規劃,加上開採地區的政治因素和沿海社區的實際需求,故此出現缺沙的情況。

德國礦業工業協會主席Thomas Beisswenger表示:「(德國國內)再沒有不涉及衝突的開採地點。」在過去十年,他只見過幾個新開採地點成立,但卻有約50個開採地點關閉。當中四分之三的關閉原因是市民反對,因為居民不想見到自家後園成為開採地點。

(香港01製圖)

在部分擬開採的地方,挖掘機器已經靜候近十年,仍有待批准施工。以往主要是環保人士來到砂礦抗議,但從事砂礦業的Helge Alexander List無奈道:「今天我們最大的反對者是鄰近地區的居民。」

在德國南部Göggingen的礦場,當地的居民反對組織代表Wolfgang Veeser表示:「總的來說,我們沒有反對石灰工人。我們只是反對他們在『這裏』,我們是為了和平及寧靜才移居郊外。」居民認為,礦主見到面前一堆一堆的鈔票和豐厚利潤,生活在當地的人則看見污染和垃圾,以及一輛輛骯髒的運沙車。

(香港01製圖)

在德國一般需要長達30年才能獲取採沙許可證,期間需通過40個不同的政府部門、組織和協會才可得到批核,其中一個條件是每個州只能設有供應當地所需沙量的砂礦。重要的問題是,全國工程項目眾多,對砂礦的需求殷切,已遠超政府部門想像。

德國的情況說明了國家並非缺沙,而是缺乏砂礦,開採上諸多掣肘。正如德國聯邦地球科學與自然資源研究所負責天然資源的Harald Elsner所言:「這裏幾乎有用不盡的沙,但這對事情毫無幫助。大部分潛在的開採地,因其他用途而無法採沙。」八成五的潛在地點已經劃為道路、自然保護區、鐵路軌道、工業區或城市,這也是世界各國正面對的難題。

上文節錄自第135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29日)《地球沙荒 引發城市貧血》。

【無沙用】系列:各地大興土木 全球進入「無沙用」時代 催生印度「走沙」集團【無沙用】人類過度開採沙資源 島嶼消失、海嘯破壞力更大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