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印潔凈政策】垂直綠化獨步世界 讓獅城化身巨型溫室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過去半世紀,新加坡在城市清潔上以「模範生」姿態贏得世界讚頌。踏入二十一世紀,在城市設計和規劃上也邁向「綠色」紀元:讓花園及綠化帶生長在縫隙裏,與混凝土並存共生。那麼,新加坡在城市綠化的工作上,又如何秉持五十年來一脈相承的潔淨城市理念呢?(此為《星印潔淨政策》系列報道)【新加坡篇‧三】

甫踏進酒店大堂,植物與木頭為主導元素的裝潢即映入眼簾。接待台背後那幅模仿沉積岩地貌的大堂牆壁,讓人誤以為自己走進了一間岩洞酒店。酒店大樓夾心的花園樓閣,承載了超過15,000平方米的空中綠化空間。酒店同時採用了大量融合綠色和節能元素的配套設施,包括植被牆壁、人工水景、雨水灌溉等,並全以太陽能設備發電。樓高89米的建築物從地面到頂層,都可以見到樹幹藤蔓呈不規則形態生長。具未來感的綠色建築,毫無違和地擔當了獅城鬧區裏巍然聳立的綠色柱樁。

系列相關文章:

新加坡篇

【星印潔凈政策】全民運動五十年 新加坡成潔淨城市代名詞

【星印潔凈政策】獅城的潔淨之因不在國民 全賴清潔工人的辛勞?

印度篇

【星印潔凈政策】舉國清潔革命 印度式官僚政治礙事

【星印潔凈政策】與神靈長老角力 看印度農村建廁

皮克林賓樂雅酒店是垂直綠化建築的代表作。

身處新加坡,腦海有時泛起疑竇:自己是身處巨型溫室,還是繁喧鬧市?將兩者結合,聽起來好像天方夜譚,不過,全國100%國民屬於城市人口(urban population)的新加坡卻把它實現了。著名地標皮克林賓樂雅酒店(Parkroyal on Pickering)位處新加坡河畔的中央商圈,綠色園林裝潢,與毗鄰牛車水華人鬧區融為一體,頓成活生生的「花園城市」寫照。

垂直綠化 應對土地不足

城市綠化的極致反映在近代的新加坡身上。新加坡政府早在二十世紀便以建設清潔城市作為國策,被視為發展經濟的重中之重。踏入二十一世紀,新加坡進而追求將整座城市,變成一座結合繁庶鬧市的「花園」。

新加坡的國土面積僅700多平方公里,人口卻超過560萬。地平線上的土地面積不夠,新加坡人想到了「垂直平面」:樓宇的外牆、空中花園、屋頂綠化帶……政府巧妙地把綠色元素置入城市建築物的硬件配套中,嘗試衝破開闢綠化帶的固有思維,從而擴闊不佔地面土地的綠化空間。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陳培育指出,政府早在上世紀帶頭提出植樹式城市綠化的願景。至於「摩天綠化」工程,則在2000年才起步發展。通過法律規限、獎勵等去推動高樓增加綠化空間,在這十多年來,成績有目共睹。2014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的垂直綠化面積已達61公頃。上述提到的皮克林賓樂雅酒店,正是垂直綠化的建築技藝體現,加上大面積的空中花園樓閣,使其成為一座超現實的「垂直森林」。

新加坡國家建設局早在2005年推出了「綠色認證計劃」(Green Mark Scheme),評估綠色建築在可持續發展和環保效益方面的表現。該國共有逾1,180幢通過綠色認證的建築,當中包括濱海灣畔區域的所有建築。政府期望將計劃的覆蓋率全面擴充至其他區域。根據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的「打造翠綠都市和空中綠意計劃3.0」(LUSH 3.0),當局希望將全國垂直綠化面積在2030年前增加至200公頃,相當於十個維園。實例證明,狹窄細小的土地空間,並不是剝削城市綠化的藉口。

除了摩天大廈,另一個現代大都市圈的特徵,便是縱橫交錯的道路網。土地空間有限的新加坡,想到在車道也可以增闢綠化帶。陳培育提到,新加坡的法例規定,每條新建的車道都一定要種植行道樹(在公路或街道兩旁成行栽種的植物)。小的道路兩邊要有樹木;多線行車的主幹線也要有樹木栽在中間。從上空鳥瞰,就好像有一條條「綠色血管」在整座花園城市間縱橫交錯,貫穿中樞和枝節脈絡。新加坡宜居城市研發中心的數據顯示,全國有47%的綠化帶,令其成為全世界最「綠」城市之一。

新加坡政府認為,綠化帶可以生長在城市道路網的縫隙裏。(VCG)

綠意組屋 開放平台花園

擴大城市綠化空間,最終目的就是增強城市的美觀程度,改善市民的生活素質。 達士嶺摩天組屋(The Pinnacle@Duxton)是新加坡政府最引以為傲的公共房屋代表。它創下兩項世界紀錄,分別是全球最高的公共房屋建築,以及擁有全球最長的空中花園。七幢樓高50層的摩天大廈,分別在每幢大廈的第26層和第50層,建造長達500米的空中花園,並將各樓宇連在一起。「懸掛」半空的花園不但在建築美學上成為公屋的模範,而且不佔地面土地面積,提高了垂直綠化的極致標準,讓居民生活素質和住宅需求取得最佳平衡。

達士嶺屬於政府組屋,新加坡建屋發展局並沒有把它當作一小撮居民的小眾共享空間。達士嶺的部分空間向公眾開放,讓知名的空中樓閣成為新加坡人可共同使用的公共領域。每天上午9時至晚上10時,公眾都可進入第50層的平台花園,在高空鳥瞰貨櫃碼頭和中心商業區全景。

綠色組屋的另一典範是位於新加坡東北部的榜鵝水濱台組屋。面臨柔佛海峽的榜鵝區,本身已經被政府定位為生態環境宜居市鎮,亦是新加坡「最年輕」的新市鎮。外觀呈樓梯級的水濱台組屋,則是榜鵝新區裏的首批生態組屋。河道、大片綠色公共空間貫穿整個屋苑,加上錯落而層次分明的建築風格,使得屋苑每個位置都十分通風,從而營造恬靜怡人的綠色生活空間。遍及整個住宅空間的綠色植被,讓以人為本、與自然共生的生態城市思維透過水濱台組屋表露無遺。

榜鵝區是新加坡「最年輕」的新市鎮。

新加坡的組屋區不只是為了滿足市民的住屋需要,同時亦着重居民的生活素質。多數的組屋區附近都有步行可達的公園,公園之間更有步道串聯。新加坡市民Zanda住在東北部宏茂橋(Ang Mo Kio)的組屋區,她相當滿意自己的居住空間擁有大量的綠化帶和休憩花園。「就在我家樓下,你便可以見到隨處種植着一棵棵大樹,非常舒適寫意。」

新加坡政府希望在不遠的未來,九成市民在居住地點出發,步行十分鐘內便可到達一個綠化公園。與此同時,官方也考慮到城市公園的多樣性生態:透過架設公園間的生態廊道,並且定期對廊道進行生態考察,並發布報告,讓自然生物可在密集的城市綠化空間中共生。

李光耀早年有言,清潔城市的目的不只是要「讓這座城市變得更美觀宜居」,更重要的是,能藉着市容的美化和潔淨,從而「創造更加強勁的經濟體」。李氏政府五十年來推動的清潔城市國策,令新加坡變成世界先進國家的標桿,由此帶來的經濟裨益、社會效益和國際聲譽,睥睨亞太地區。

上文節錄自第14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24日)《清潔政策:從新加坡到印度 全民動員 還我清新家園 》。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