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佩奇】Peppa的中國奇幻之旅 如何成為內地網民的「梗」?

撰文:王燕婷
出版:更新:

由阿里巴巴影業和英國授權方娛樂一號(Entertainment One,簡稱eOne)合作的賀歲動漫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農曆大年初一(2月5日)在內地上映。預告片《啥是佩奇》一經發布便在內地社交媒體「洗版」,再度掀起原本已有些退燒的Peppa Pig熱潮。
《Peppa Pig》(香港譯《粉紅豬小妹》,內地譯《小豬佩奇》)來自英國,最早是在2015年引入中國,2017年下半年起突然爆紅內地社交網絡。它的「在地化」之旅,充滿只有內地網民才明白的「梗」。
這一西方產物究竟是如何成了中國特色的社交網絡狂歡?

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2015年6月率先在早間檔,即上午7時,播出《Peppa Pig》動畫。後者在同類節目的收視率排名中,迅速躍升至首位。(視覺中國)

動畫主角是4歲的粉紅豬女Peppa,整部劇集便是圍繞她與家人以及朋友的日常故事展開。她在中國的成名之路可概括為三個階段。首階段是2015年,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與國內幾大視頻平台,先後引進了這部英國動畫。簡單正面的劇情,兼具娛樂和教育功能,擄獲大批忠實的幼齡粉絲和家長,高居收視榜單前列。

內地搜索引擎百度上,關鍵字「小豬佩奇」的搜索指數2016年1月約為1.8萬,2019年1月達到約14.8萬。(網絡截圖)

一隻不列顛豬的中國「裂變」

從故事描述上可看出,Peppa家住在倫敦西區的一個高級中產階級住宅區。Peppa熱愛音樂,擅長彈奏小提琴,會購買貴族式禮帽,一家四口假期會坐私人遊艇出遊,這些細節都形象地刻畫了英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文化。動畫亦沒有放過英國王室元素,Peppa與一班好友還前往白金漢宮拜訪英女王,並與她一起在雨中玩跳水氹遊戲。

《Peppa Pig》劇情簡單,幾乎無反派人物、每集結局皆歡樂和諧,對於成年人略顯乏味和幼稚的動畫,卻在內地網絡平台「裂變」出意想不到的效果。這要說到內地的網絡生態,一言不合就發表情包,是當下中國網民之間流行的一種對話方式。《Peppa Pig》在幼齡觀眾和年青家長中打下收視基礎後,eOne於2016年10月開始在微信平台推出官方表情包,兩周內下載量超過100萬次。截至目前,微信應用程式上已有6套Peppa Pig官方表情包。

宣傳片《啥是佩奇》中,爺爺為孫女製作的佩奇鼓風機,成了熱銷商品。(視覺中國)

潮語:豬豬女孩、塑膠姊妹花

不過網民根據時下熱點自製的表情包,才是令Peppa打響更高網絡知名度的催化劑,也就是小豬成名之路的第二階段。他們為Peppa的圖片配搭網絡潮語,例如最為經典的「豬豬女孩」和「塑料姐妹花」,以中國社交網絡特有的表達方式自娛自樂。

「豬豬女孩」最初是一名微博用戶發布的話題,指那些又笨又傻,笑點很低,愛吃美食,對朋友仗義的單純女孩,無貶低之意。已經小有名氣的Peppa,被網民拿來當作「豬豬女孩」的典範。

後來套用在Peppa身上的潮語,還衍生出「精緻的豬豬女孩」和「豬精女孩」。前者比「豬豬女孩」多了注重打扮、正能量的意味;後者則指多事、愛作怪的人,與「豬豬女孩」截然相反,常用來自嘲。

內地年青網民常用配有文字的表情貼圖來對話,Peppa Pig也被製成海量表情包。(網絡圖片)

「塑料姐妹花」意指貌合神離、勾心鬥角的女生關係。Peppa與好友小羊蘇茜(Suzy Sheep,內地譯「蘇西」)的友情,就被內地網民戲謔為「塑料姐妹花」。事源Peppa學極都不會吹口哨,於是打電話給最好的朋友蘇茜。意外的是蘇茜一學就會,Peppa即刻變「嬲嬲豬」,掛斷好友電話。網民還蒐集了很多其他「證據」,指證她們的「虛假」友情。

表情包是Peppa形象在地化的標誌性產物之一,全是內地年青人一種對時代文化的維繫,也是一場自嘲式的狂歡。

地盤也要掛上巨型佩奇紅布,慶祝新春。(視覺中國)

二次創作各地方言短片 衍生次文化

到了第三階段,網民所追捧的Peppa Pig已脫離漫畫內容本身,就是於內地短視頻平台如彈幕網站嗶哩嗶哩(Bilibili)、快手和抖音等,掀起二次創作熱潮,形成獨樹一幟的次文化。2017年有網民對《Peppa Pig》動畫進行二次創作,重塑劇情並用地方方言配音,然後上載到嗶哩嗶哩。其中由果子哥哥工作室創作的《重慶版小豬佩奇來了》,目前已獲得超過500萬次點擊。

這些視頻多結合方言中搞笑的表達方式,或將劇情荒誕化,因而受到網民追捧。網民的創作熱情受到激發,隨後不斷湧現出廣東話、上海話、四川話、新疆話、東北話等十幾種方言版的《Peppa Pig》。但因部分二次創作的內容太黃太暴力,大概2018年5月開始,抖音便禁止了「小豬佩奇」的相關影片話題。

此外,快手短視頻平台上一條網民將Peppa紋在背部的影片引起網絡轟動,另一名網紅主播喊出「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口號,瞬間讓Peppa在短視頻平台的熱度飆升。

一名內地網民將Peppa紋在背部,並把相關視頻上載到短視頻平台,形成病毒式傳播。Peppa至此成為「社會人」次文化的形象標誌。(網絡圖片)

這隻不列顛豬仔至此成為「社會人」次文化的形象標誌。無論是成年人還是青少年網民,紛紛曬出身上印有紋身貼紙,或帶有Peppa配飾的圖片和短片,自嘲為「社會人」。何為「社會人」?《環球時報》英文版的解析是:「那些與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通常受教育程度不高,沒有穩定工作的人。」

加入成年人世界的複雜社會元素後,Peppa 的單純形象與之形成強烈「反差」,反而擊中網民笑點,不過此Peppa已非彼Pep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