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被隱藏18年的阿富汗戰爭真相 《華郵》仍未點明的根本問題

撰文:塗柏鏗
出版:更新:

美媒《華盛頓郵報》於美東時間2019年12月9日,宣稱依據《信息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取得並公開超過2千頁的阿富汗戰爭相關文件,其中涵蓋各種第一線將領和官員的採訪紀錄。自該報道刊佈後,相關輿論便一直持續發酵。

該報道中,受訪者們透露美國官方如何通過造假數據和樂觀聲明誤導大眾視聽,並承認建立強大阿富汗政府的企圖已經失敗,且未能遏制蔓延的鴉片種植園。「越南的幽靈自始便盤旋在阿富汗斯坦上」,《華盛頓郵報》如是寫道,以此駁斥曾信誓旦旦地宣稱「我們在越南學到一些很重要的教訓」、「我們會佔上風」的小布殊總統(George W. Bush)。

文件公開後旋即激起爭論,前美國駐阿富汗斯坦大使克羅克(Ryan Clark Crocker)於12月13日向《華盛頓郵報》投書反駁稱「這不是另一個越南」,列舉美國在阿富汗斯坦亦有付出貢獻,譬如「當我在2012年以大使身分離開阿富汗斯坦時,已有8百萬阿富汗孩童進學校,其中三分之一是女孩。難道那聽起來像是場災難?」

然而,克羅克的反擊無法遮蓋美軍在阿富汗斯坦的僵局,以及重建阿富汗斯坦的艱困,更無法迴避美國入侵阿富汗斯坦的事實。而《華盛頓郵報》儘管譴責美國政府隱瞞真相,但也未能正視這其實是白宮一貫以來的作風,並非始自越戰或阿富汗戰爭。

更重要的是,《華郵》該報道對美國兵員傷亡與耗費錢財的在乎,遠超過對阿富汗平民處境的同情。這個中的潛台詞其實就是:美國攻打阿富汗斯坦並沒錯,只是代價太高;而白宮竟然掩蓋這事實,實在不像道德與行事向來「純潔高尚」的美國會做的事。

美軍入侵阿富汗斯坦多年,已造成大量當地軍民與美軍傷亡。(AP)

這種美國優越論思維的形成,既有社會心理的積累,亦是美國官方長期灌輸的結果。就因為美國人民深信「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因此白宮對外干預他國內政時,必得拿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或捏造情節,才能說服人民投入「正義」的戰爭。例如1846年美墨戰爭前夕,意欲擴張領土的美國總統波爾克(James Knox Polk,1795─1849年)派遣軍隊進入脱離墨西哥的德克薩斯,希冀激起墨西哥回擊,好讓輿論贊成開戰。領軍的希契科克(Ethan Allen Hitchcock,1798─1870年)上校在日記裏就坦承「從一開始我就說過,美國是侵略者……我們沒有任何權利侵佔此地」。

結果當某支巡邏隊遭墨西哥軍包圍殺死後,波爾克立刻向國會宣稱:「雖然我們竭力避免戰爭,但由於墨西哥人的原因,現在戰爭已經來臨。我們所肩負的責任以及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都要求我們承擔起維護國家尊嚴、權利和利益的使命」。但說穿了,波爾克在意的只有美國的國家利益,不過美國人民的怒火卻因此點燃,報刊紛紛撰文鼓吹必須遵從「白種人的使命」向西部進軍,還有不少平民基於愛國熱誠志願入伍。

實際上,當時也有不少反戰聲浪,如《解放報》(The Liberator)就毫不掩飾地抨擊道:「全世界每一位愛好自由、博愛的人士都期盼他們(墨西哥人)取得輝煌的勝利……如果流血不可避免,那麼流血的就應該是美國人」。後世史家也斷定分明是波爾克總統蓄意引發戰爭:「這塊有爭議的地方在歷史上是由墨西哥人控制和居住的」。只是戰爭的結局卻是墨西哥首都在1847年遭攻陷,一半以上領土被迫割讓給美國,而美國則支付1,500萬美元給墨西哥當作補償。不過當時美國兩大黨派之一的輝格黨黨媒《輝格黨信使報》(Whig Messengers)猶嫌不滿,代替本黨吐露了心聲:「征服令我們一無所獲」。

1846─1848年間的美墨戰爭,導致墨西哥失去一半以上國土。(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898年美西戰爭前夕的情況也頗相似,彼時美國社會普遍同情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古巴,美國總統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1843─1901年)遂利用美國戰艦緬因號(USS Maine ACR-1)在哈瓦那爆炸為藉口,一口咬定此乃西班牙犯行鼓動民粹,最後向西班牙宣戰併成功奪下古巴、菲律賓、波多黎各、關島等地。

雖然仍有不少人堅信:美國出兵是為了古巴人民的自由而戰,但貪求資本利益的人士用更理直氣壯的語言為出兵的真實動機辯駁。比方《華盛頓郵報》在戰爭前夕就直言不諱「人民希望品嚐帝國滋味」;不少帝國主義者,也以美國肩負人種與文明進步的使命為理由操弄輿論。而麥金萊本人乾脆把這一切都以基督宗教觀來解釋:「其實我並沒想過要得到菲律賓。所以,當上帝把它作為禮物賜予我們的時候,我不知道如何是好……我終於得到了(來自上帝)啟示…我們不能將菲律賓還給西班牙…我們也不能把菲律賓留給菲律賓人自己…留給我們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我們自己接管菲律賓並教育其人民,促使其社會進步、提高其文化,用基督教化他們」。對此,美國曆史學家霍華德‧津恩(Howard Zinn,1922─2010年)諷刺道:「菲律賓人民並沒有從上帝接到同樣的旨意」。

當冷戰開始之後,白宮除了依循上帝使命和促進文明外,又多了項反共保護民主的對外干預藉口,而美國人民對此也大都深信不疑。在這種師出有名的氛圍下,美國炮製1964年北部灣事件,誣指北越艦艇主動攻擊美軍,從此合理化大規模升級越戰。1983年,格林納達領袖畢夏普(Maurice Rupert Bishop,1944─1983年)也因親近古巴和蘇聯,導致美國總統列根(Ronald Wilson Reagan,1911─2004年)大罵其「在加勒比海傳播共產病毒」,接着以救援美國僑民和恢復當地秩序為由,率領幾個加勒比海小國聯合入侵殺死畢夏普。

1983年美國以恢復當地秩序與護僑為藉口,入侵加勒比海小島國格林納達。(AP)

列根還向美國人民聲稱:「格林納達是蘇聯及古巴的殖民地,正被準備做為輸出恐怖及打擊民主的堡壘」。這話即使在今天聽起來,也一點都不令人陌生,不過美國社會深以為然。即使在戰爭結束的翌年,仍有人高呼救援任務尚未結束,並謳歌列根此舉是「恢復民主和自由市場經濟」,似乎沒深思面積才344平方公里、全國人口不超過10萬的格林納達,如何能對龐大的美利堅合眾國造成威脅。

正因美國官方長期如此操弄愛國主義,導致美國人民很難相信自己的政府會純粹為了政治或經濟利益,顛覆他國政府或支持獨裁者,更不願將美國的行徑比擬為帝國主義,認定美國所做的一切俱是為了世界着想,而享盡好處的既得利益者也會配合粉飾。即使有人大膽點破真相或抨擊美國外交作風,也容易遭主流輿論漠視或指責為不愛國,而這種情況正隨着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執政而激化。

因此,即使美國政府百年來已透過多次謊言包裝侵略行為,美國人民仍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揭密」後感到震驚或不解,絲毫未體會到在歷次戰爭裏最該學到的教訓並非長年鏖戰導致的可觀損失,而是自家政府的非法入侵所造成他國發展停滯與傷亡。

但白宮仍始終以正義與自由之名,向人民包裝自身的不道德行為。諷刺的是,美國國務卿彭佩奧(Mike Pompeo)今年4月15日在美國六大軍校之一的德州農工大學演講中,倒是頗為坦承:「西點軍校的新生校訓是什麼?『不撒謊、不欺騙、不偷竊』,但我曾是中情局局長,我們撒謊,我們欺騙,我們偷竊,好似我們有為此準備整套培訓課程一般。這時時提醒你『美國實驗』之偉大」(What's the cadet motto at West Point? You will not lie, cheat, or steal, or tolerate those who do. I was the CIA director. We lied, we cheated, we stole. (Laughter.) It's – it was like – we had entire training courses. It reminds you of the glory of the American exper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