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代回顧】網紅:一個崛起的產業 鏡頭背後真假思索

撰文:鄭逸雯
出版:更新:

2010年10月,新一代社交網絡平台Instagram橫空出世;將近10年過去,這裏誕生逾55萬「網紅」,他們可能是嬰兒、寵物貓狗,甚至是AI生成的虛擬形象。在華麗的社交網絡賬號背後,這個顛覆世界的素人群體,過着怎樣的現實生活?

2010年代聲名鵲起的網紅產業,真正讓普通人也可以有不亞於傳統意義上的明星的商業、輿論號召力。據美國商業傳媒《Business Insider》估計,2019年網紅營銷產業價值約80億美元(約623億港元),而Instagram是商家最傾向於與網紅合作投放廣告的社交媒體。

↓↓↓中國內地網紅李子柒,2016年開始拍攝自己的農村生活,如今在國內外也擁有數以百萬計粉絲:

對於年輕一代來說,網紅產業開啟了無數可能性,距離、年齡、文化不再是成名的阻礙。今年29歲、與奶奶在家務農的四川人李子柒,將自己製作美食和手工的過程拍攝成「中國風」影片,不僅在微博躥紅,在Facebook、YouTube等海外平台也獲得逾900萬粉絲,然而,反璞歸真的展示傳統中華文化,亦惹來「假」和「擺拍」的批評,以至是否「文化輸出」的爭論。

網紅也選秀 過度商業化的隱患

網紅產業在過去十年崛起,除了惹來文化爭議,經濟現象也很值得探討。內地「網紅經濟」在2016年價值580億人民幣(約645億港元),巨大商業潛力更催生了網紅培訓產業。2018年,內地超過200間網紅培訓公司,為學員提供拍攝、美妝、表演、銷售等課程,幫助其打造網絡形象、招攬商家,日後從他們的收入中獲取提成。

但這並不意味人人也能當上網紅。恰恰相反,不少公司會派出星探,在社交傳媒網羅有潛力成為網紅的普通人,而這班人若想參加培訓,還需要通過一系列測試,例如從一百張商品的相片中找出銷量最佳者,以考驗其市場嗅覺。

網紅產業:內地網紅孵化公司如涵(Ruhnn Holding),據報每月接觸約800位有望成為網紅的素人,最終簽約的僅有5至10人。(www.ruhnn.com)

原本大多數網紅的成名之路是草根的、循序漸進的,通過長時間發布精於某一領域的原創內容,逐步贏得網民對其專業性的信任,與粉絲構建親密、真實的關係,這也正是傳統廣告明星不具備的優勢。從這一點來看,「網紅學院」的興起或許反而是本末倒置。

社交傳媒當道 網紅愈來愈「假」?

不過,無論在中國或西方,網紅在成名過程中極容易失去最初的真實,因他們有千百種方式在網上經營「虛假人生」。

網紅產業:美國時尚界網紅富克斯(Marissa Casey Fuchs),曾在IG直播男友向她驚喜求婚,之後卻被爆出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戲碼,過程中出現的商品更有商家贊助。(IG fashionambitionist)

有人在社交網絡上清一色展示購物、旅行、街拍的相片,現實中卻為了維持奢侈生活而捉襟見肘;有人拍照時加上五花八門的濾鏡,甚至依靠它們在鏡頭前「返老還童」;有人從精美的「吸like」相片,到like和粉絲數字,均在網上購買;有人假裝與商家合作,發布貌似商品廣告的貼文,只為營造高人氣假象……

每當有網紅被「打假」,一眾網民自然群起而攻之,而總是在沸騰的網絡世界,也實在不缺任何一位「時尚博主」或「旅遊達人」。但想深一層,真假難辨的網紅們,也正是現代人過於沉迷社交網絡的產物。

網紅產業:英劇《黑鏡》(Black Mirror)第三季第一集《急轉直下》(Nosedive),講述在未來社會,人們的社會地位完全取決於在社交傳媒上獲得的評分。(資料圖片)

除此之外,網紅產業也引發其他社會爭議:兒童網紅(kid influencer)在記事前便生活在鎂光燈下,如何保障其隱私權?不少旅遊網紅,在拍照時不惜擺出危險姿勢,或是在景點作出不雅行為,應該如何規管?還有旅遊景點的商家為了吸客,為網紅提供免費商品及服務,無形中讓網紅成為過度旅遊的背後推手……

下一個十年,網紅現象會否如同英劇《黑鏡》作出的種種預言,走向更深的荒謬?且待未來見分曉。

↓↓↓另一方面,2010年代也有一批事物在逐漸消失,想了解更多,請觀看圖輯:

+7